匆匆時間裡 荷塘月色中
兩岸共憶朱自清的文化背影

台灣青年樂團用“阿卡貝拉”演繹出《匆匆》,《荷塘月色》化身為雙人舞,揚州彈詞與評話吟唱起散文名篇……台北紀念朱自清的活動上,文學經典被新鮮詮釋,引發觀眾陣陣熱烈掌聲。
6月21日,“追憶文學中最動人的背影”——紀念朱自清誕辰120周年赴台省親之旅暨學術研討會在台北教育大學舉行。場外搭配朱自清故居情境展示,再加上珍貴手稿、文物復刻的重現,帶領觀眾走入悠悠時光長河,回顧一代文學巨匠在歲月中留下的雪泥鴻跡和文化背影。
台灣“粉絲”
朱自清1898年出生於江蘇東海,后隨父定居揚州。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在50年的匆匆人生中,他給后人留下的珍貴文學遺產約200萬字,創作形式多元,包羅詩集、散文、隨筆、游記、文藝批評和學術論著。因為他的文章雅俗共賞,平淡中流動著感人至深的情韻,不僅在大陸知名,在台灣也有一幫“粉絲”。
“你記得的朱自清是誰呢?有人記得他的散文《背影》,有人記得他的長詩《毀滅》,還有人記得他的學術著作《經典常談》。但我最欣賞他的一句詩,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台灣作家蔡詩萍說,不同世代的讀者都能從朱自清的作品中獲得慰藉。
蔡詩萍主持的文學論壇,邀集兩岸學者與會,大家分別從朱自清的人格特質、家庭與愛情、語文教育思想等不同側面切入,多角度還原朱自清的生活面向與文學脈絡。無論文字寫作還是精神境界,包括在語文教育方面的創舉,朱自清皆展現出對新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給后人以深深的啟迪。
跨海續緣
前台北市政府兵役局局長朱亞虎,在學術研討會上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佳作,為觀眾精彩導讀朱自清經典名篇,展現對文學宗師的知己之思。朱自清散文作品給人反復吟詠的律動感,台灣“玩聲樂團”將文字與音樂結合,一曲《匆匆》透過純粹人聲詮釋,把觀眾帶回匆匆的時間裡,感嘆韶光之易逝,美好之不居。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蔡玉美表示,朱自清的文章是我們從小熟讀的,引發我們對文學的無限憧憬。
朱自清妹妹朱玉華之子、台灣華視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周蓉生去年夏天赴大陸參訪時與朱自清嫡孫朱小濤在揚州相逢認親,兩人相約拜謁朱自清故居。朱小濤因病無法來台出席活動,通過錄像問候表叔。
活動現場,揚州朱自清故居負責人受托與周蓉生互贈禮物,以示兩岸朱自清親人希望常相聚首,跨海續緣。周蓉生感慨說,朱自清去世70年了,今天還有這麼多人在台北紀念他,証明他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互動交流
蔡玉美表示,此次活動用創新方式演繹朱自清的經典作品,獲得台灣觀眾好評。“剛才有民眾對我們豎大拇指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兩岸交流活動。”活動中,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負責人沈慶京還特邀當地書法名家揮毫,向大陸方面贈送了以朱自清名篇《春》《我是揚州人》為內容的書法卷軸。
沈慶京感謝大陸合作單位,讓台灣民眾透過精彩節目與經典相遇,感受朱自清內蘊深厚的優秀文學和文化張力。他期待兩岸雙方有更多交流互動,如《春》所描述的景致般生機盎然,為文藝愛好者帶來如春風化雨般的潤澤教益,綻開如春日揚州的瓊花盛景。
“追憶文學中最動人的背影”——紀念朱自清誕辰120周年赴台省親之旅暨學術研討會由江蘇省文化交流協會、揚州市文化交流協會與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聯合舉辦,是第三屆“吳韻漢風江蘇文化藝術節”的組成活動之一。
(本報台北6月21日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