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金門演繹“甜蜜故事”:培植養蜂產業 發展農業觀光

本報記者 柴逸扉
2018年08月10日05: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金門蜂農正在採收蜂蜜。
  李金生攝

  走向結合休閑、旅游的觀光養蜂場,正是金門養蜂業的目標之一。
  (翁慶佑提供)

  提起金門,大家往往會聯想到曾經炮火紛飛、崗哨林立的戰地風貌,想到金門刀、高粱酒、貢糖等特色伴手禮。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門綠植覆蓋率高,生態環境好,是發展農業的好地方。

  受惠於多樣化的植被,如今的金門培育了一大新興產業:養蜂。蜜蜂們採集各類植物而成的“百花蜜”,由於口感豐富、特別,正成為當地的新特產。昔日的戰地,如今“蜜意漸濃”。

  蜜源充足口味豐富

  盡管金門長期屬於“戰斗前線”,但這並不影響它植樹綠化的發展。60年來,金門從原來童山濯濯的海島蛻變為風光明媚的海上公園,擁有40%的植被覆蓋率。同時,金門沒有大型重工業,花花草草在無污染環境中成長,正是蜂蜜絕佳的生產條件。

  金門縣政府農林科科長鐘立偉指出,金門有106科352屬542種植物,四季有花開的自然環境,產出的“百花蜜”頗具特色。

  全島到處可見的多年生咸豐草是當地穩定的蜜源植物,加上農田普遍栽植的油菜、向日葵等植物,讓金門全年除最嚴寒的冬天外,採蜜季節長達10個月。擁有200組蜂箱、蜂蜜年產量4000公斤左右的先鋒蜂農翁慶佑說,光是花期24天至26天的烏木桕,去年就讓他採收25箱、200公斤之多的蜂蜜。

  相對台灣本島以龍眼、荔枝花期為單一蜜源的蜂蜜,當地蜂農說,金門的“百花蜜”因四季更替,每期採收的花蜜不同,而有多種口感和口味,層次差別明顯,成為金門新特色,深受游客的歡迎。

  辛勤投入喜獲成果

  5年前,翁慶佑從高雄返回家鄉金門,開始養蜂創業。從最初借用廢棄田地、甚至在公墓旁荒地放置蜂箱,到目前在金寧鄉有固定基地、每年可生產4000公斤左右蜂蜜,他一路走來,不斷摸索總結經驗,最終收獲滿滿。

  “我曾經被蜂群追著跑,冬天更要擔心蜜蜂被凍死,這些辛苦隻有自己知道。”翁慶佑說,如今,自家的“金盤山”百花蜜已逐漸打開知名度,成為本地鄉親和游客點名購買的產品。

  由於金門冬天時常出現10度,甚至4、5度的低溫,蜂群失溫就可能受凍死亡。因此,金門蜂農擺脫以往承襲台灣南部的飼養方式,改而仿效歐美與中國大陸的模式,在冬天來臨前先以蜂糧充足喂食,再用保麗龍隔板保溫,幫助蜂群順利過冬,大大提高蜜蜂在冬天的存活率。

  近年來,金門的養蜂業不斷有年輕人的加入。平均年齡約20歲的楊天佑、李慶郁、李柏穎、李冠穎曾是金門高中健身隊學生,2016年9月起投入養蜂,如今已有數百個蜂箱,越養越有心得。在農地青壯勞動力不足的金門,這群線條明顯、不懼寒暑的“肌肉男”,成為當地一支戰斗力頗強的蜂農隊伍。

  此外,翁慶佑目前也在金門農工園藝科開班授課,致力培養新一代的養蜂人。

  衍生產品拓展渠道

  目前,金門的蜂農已通過“小三通”將少量蜂蜜推廣至廈門、上海等地,他們希望在金門縣政府的協助下,通過“綠色通道”進軍大陸,拓展自己的蜂蜜版圖。

  金門縣農會理事長蔡水游說,曾是戰地的金門終止軍管后,產業的多元化、精致化是縣政府努力的目標,農產品多樣化也同樣是農會與農友經營的方向。當地蜂蜜產業可以推出“觀光蜂場”的模式,透過現場觀察解說和採收DIY體驗、蜂蜜料理品嘗及銷售,讓游客走進充滿新奇與趣味性的養蜂場,打造兼具視覺、觸覺及味覺感官享受的“蜂旅游”。

  另外,金門縣政府工作人員表示,蜂蜜相關副產品如蜂膠、蜂蠟、蜂王乳、蜂蜜啤酒、蜂蜜面膜、蜂蜜護唇膏,以及精致小包裝及自有品牌設計等,目前均在同步規劃進行,縣政府希望未來金門蜂蜜可以成為另一項知名地方特產,讓大家談到金門,不再隻想到高粱酒。

  在基礎營銷方面,蔡水游說,如今金門已開放觀光20余年,加上兩岸“小三通”每年涌進超過170萬人次的游客,商機無限。但必須要有更具針對性、可以觸及消費人群的營銷策略才能贏得市場。他建議,業者應走出鄉間,加強與本地特產業的聯合運作,特別是做好上架鋪貨工作,讓蜂蜜系列產品與高粱酒、貢糖、菜刀、面線、一條根等特產一起亮相,增加在消費人群眼球中的曝光率,以提高被購買的機會。

(責編:岳弘彬、劉潔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