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信件銳減 台灣郵筒玩“變身”

本報記者 柴逸扉
2018年08月24日05: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台北市中山區復華裡的“彎腰郵筒”。
  柴逸扉攝

  圖為台灣中華郵政推出的“O2O郵購站”。
  (資料圖片)

  圖為澎湖雙心石滬的愛心郵筒。
  (資料圖片)

  圖為新北市萬裡區的螃蟹郵筒。
  (資料圖片)

  “以前郵遞員出門一趟可以裝四五大袋的信件回郵局,現在一趟收的信件,單手一把抓就夠了。有些偏遠地區的郵筒,一個星期隻有一封信。”談及信件數量的減少,台灣中華郵政工會理事長鄭光明表示,這些年隨著手機、互聯網普及率的提升,大家很少寫信,郵局收寄的信件量大幅下滑。

  為了避免浪費人力、提升服務效率,台灣中華郵政一方面授權各縣市裁撤使用率低的郵筒,同時推動郵政作業流程、郵筒屬性的轉型,讓“網紅郵筒”、智慧郵政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

  從扛布袋到一手拿

  過去收信扛麻袋,現在隻需一手抓。今昔對照下,台灣郵遞員們的工作狀態落差相當大。

  根據台“交通部”統計,台灣地區函件量在2000年時為30.8億件,達歷史最高峰。此后數值便開始下跌。2006年至2014年,函件量維持在26至27億件,但到了2017年,函件量隻剩23.5億件,18年間減少了近1/4。

  雖然各縣市城區的郵筒還保持一定的寄件量,但越往偏遠地區,信件減少幅度越大。

  出於節省人力的考量,台灣各縣市根據實際情況,裁撤使用率低的郵筒。例如台南郵局表示,有的郵筒經常一個月隻有兩三封信,甚至有時候沒有信,因此當地將裁撤133個使用率低的郵筒﹔基隆郵局管轄的偏鄉地區郵筒經常收不到信件,今年7月當地已裁撤23個郵筒﹔花蓮縣前不久也在21個郵筒前貼出公告,告知民眾這些郵筒今年8月1日起被裁撤……

  看到這些即將消失的郵筒,許多年長者都表達了傷感之意。在他們看來,手寫信才是“有溫度的溝通”,透過郵筒傳遞思念與祝福是大家共同的記憶。在花蓮郵局服務了幾十年的陳姓員工說,早年通訊不發達,郵件擔負著情感與信息交流的任務。曾有一位年輕人每天寫情書給女友,未料信寫得太勤,女友和郵遞員頻繁接觸,最終結緣。但在郵筒減少的今天,這樣的故事隻能是傳說了。

  郵筒轉型成“網紅”

  郵筒數量逐漸減少,但最終會消失嗎?對此,花蓮郵局局長郭信炎表示,未來郵筒依然還會存在,不過需要善加利用。特別是一些地區所打造的特色郵筒,讓郵筒從單純投放信件的載體轉變為一個特色景點,甚至成為“網紅”。

  例如花蓮港區親水游憩區內的幸福青鳥郵筒是全台唯一的濱海蛇紋石郵筒,郵筒上方雕刻著一隻海鷗,仿佛正欲展翅翱翔,與海景融為一體。迄今為止,來自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游客在此拍照“打卡”,並投遞明信片。新北市萬裡區以蟹聞名,當地為帶動觀光產業,郵局特地設置了螃蟹郵筒,既引導更多游客前往龜吼漁港品蟹,也讓郵筒自身成為景點,吸引大家拍照、投遞明信片。

  此外,澎湖雙心石滬的愛心郵筒、金門的戰地迷彩彩繪郵筒、台東的天使郵筒……它們各具特點,並與在地的自然人文景觀相融合,很受游客青睞。

  除了人為打造的特色郵筒,有的郵筒也曾因意外情況而“走紅”。台北市中山區復華裡龍江路104號的兩個郵筒原本很普通,卻因為在一次台風中被樓上的招牌砸歪,成為“彎腰郵筒”。隨后,島內游客絡繹不絕前來排隊拍照,高峰期甚至要等上半個小時。

  智慧郵政更便捷

  在推廣特色郵筒的同時,台灣中華郵政也有意提高郵政系統的智慧化程度,讓服務變得方便快捷,貼合互聯網時代的需要。

  近日,台灣中華郵政董事長魏健宏透露,今后郵遞員收發信件將配備帶有GPS功能的平板電腦。通過平板電腦,郵遞員們可以實時掌握收發函件、包裹的位置與路線,並為用戶提供信件簽收、移動支付等服務。

  另外,台灣中華郵政還設立了“數字郵局”,由智能機器人駐點,提供業務導覽與互動服務,並配置互動電視造型牆、電腦及iPad等,為民眾提供在線取號、預填表單、開戶等預約服務。針對網絡購物的興起,台灣中華郵政推出的“O2O郵購站”整合了實體郵局、郵政商城與網購中心銷售渠道,讓消費者可以在郵購站體驗使用商品、聽機器人介紹商品、通過顯示屏選購商品等,並最終通過郵政物流取得商品。

(責編:岳弘彬、劉潔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