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寫真:農歷七月探訪屏東東隆宮

中元節所在的農歷七月,對於民間信仰氛圍濃厚的台灣南部而言意義特殊。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屏東縣東港鎮,實地感受當地民眾在東隆宮祭祀祖先的景象。
屏東是台灣最南端的農業縣,東隆宮則被列為台灣十大宮廟之一。
一場滂沱大雨后,水陸法會於晚間8時許開始。宮廟中香煙繚繞,數位道長頌念經文﹔台下人頭攢動,信眾等待著接取今年廟方的散財果。隨著道長合上經文,當晚活動來到最熱鬧時刻。
硬幣、水果、米糧被撒向空中,信眾競相伸手接取,歡呼聲此起彼伏,有經驗者更是備好了紙箱、竹籃,收獲滿滿。
東隆宮董監事會監事蕭枝林介紹,從福建來台的先民辛勤勞作,每年按家鄉習俗舉辦祭祀活動,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當天舉行的這場活動,歷年都有數千民眾慕名前來。能接住多少是其次,信眾希望透過喜悅的分享,獲得神佛保佑。
東隆宮,主祀唐代的山東名將溫鴻。據此間傳說,溫鴻因平定叛亂有功、被冊封王爺,但在出海宣揚貞觀盛世時罹難,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建廟奉祀,並打造“溫王船”送入海中。清康熙年間,東港設巡署,漳、泉漁民前來定居后興建宮廟,視溫鴻為保境安民的神仙,供奉“溫府千歲”,長期香火鼎盛。
如今走近此廟,金碧輝煌的東港地標山川牌樓赫然在目。廟宇格局採五門兩殿式,屋檐層層疊疊,石牆立柱雕龍畫鳳。廟口龍柱與石獅鎮立,門楣懸挂“東隆宮”匾額。溫王寶像鎮殿而坐,左右龕聯為“東第安居霖雨沾大地,隆尊顯赫神光照眾生”。
在於右任先生墨寶“永鎮東津”匾額下,東隆宮董事長伍水源對記者說,歷史上,東隆宮曾經歷海嘯、地震,幾經遷移來到今天的位置。作為古跡,宮廟整體保存完好,其歷史、文化價值不可多得。
他舉例指出,宮內有八仙形象的雕繪、裝飾圖案。八仙與八大節氣對應,亦代表中國人講求的“忠孝節義”等品格。可以說,從雕繪、壁畫到祭祀儀軌,幾乎都有中華傳統文化的沿革。
10多年前,同屬王爺信仰的廈門同安呂厝華藏庵有代表前來參觀。伍水源回憶,觀看祭奠儀式后,華藏庵時任負責人表示,雖屬同一文化脈絡,東隆宮的歷史資料留存更為完整。
今年10月底(農歷九月),東隆宮即將舉行三年一次的迎王祭典,王爺坐像屆時出巡繞境。持續數天的儀式結束時,當地民眾將焚燒王船“送王爺”,以求來年航行平安、家人健康。
長15米、寬4米、高5米,打造工期近半年,耗資逾3000萬元新台幣的王船現已放置於東隆宮牌樓下。其船體、龍骨等部分模仿真實海船制造,外觀由彩繪圖案裝飾。蕭枝林表示,按照以往,王船出巡預計迎來10萬名以上的信眾香客。
“燒王船的習俗同樣來自福建。看到這艘船,我們就會感念祖先。”蕭枝林強調,台灣民間一直有著“唐山過台灣”的說法,意指源自大唐江山的先民從中原地區逐漸遷徙,最后來到台灣,沿襲中華文明。
蕭枝林坦言,制船工藝目前多掌握在老師傅手裡,年輕人感興趣者無幾。當老師傅們離去,燒王船這一重要民俗儀式前景堪憂。他期望地方政府、工商企業重視傳統技藝,出資幫助,讓先民習俗得以延續。
當晚接近10時,貢品散畢,廟工將紙質的神像置於廟前空地火化“送回天庭”,意指一切厄運隨之煙消雲散,也為一年一度中元節活動劃上句號。(記者楊程晨 邢利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