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洛陽牽手台灣 唱響青春之歌

本報記者  任成琦
2018年11月02日08: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十三朝古都的燦爛文化遇見台灣文化創意,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近日,“洛台賦——海峽兩岸文化創意成果展”在河南省洛陽市舉行。

  這是一場精美的文化盛宴。展覽從“頌兩岸”“歌生活”“吟思路”“詠工藝”等四個方面,從兩岸文創和產經融合的角度,充分展現了建置城市風格、非遺工藝保存、策略規劃輔導等交流成果。在“凝視·對望”“技藝·記憶”“設計·城事”“靈光·激蕩”“傳承·共享”五個展區中,既可欣賞到唐三彩、洛繡、澄泥硯、泥塑、青銅器、佛瓷等洛陽工藝大師的非遺新作,也可領略到台灣文創團隊設計的洋溢著洛陽歷史文化風韻的文創精品。兩者多有異曲同工之妙。

  瞄准創意產業

  本次兩岸文創成果展由河南省台辦和洛陽市政府主辦,洛陽市台辦、洛陽恆生科技園和洛陽創意產業孵化器設計中心承辦。

  洛台牽手其來有自。洛陽與台灣同源相近、根源相連,作為台灣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客家文化根在河洛,與河洛文化一脈相承。很多台灣同胞自稱“河洛郎”。目前,在洛的台籍同胞、台胞親屬總量分別佔河南省的1/5和1/4﹔在洛注冊的台資企業累計達155家,居全省第二位﹔台灣來洛旅游人數與日俱增,2017年達15.6萬人。

  有了洛台的密切淵源,各種交流活動自然就多了起來。海峽兩岸關公文化論壇已成功舉辦了8屆,台灣杉林溪洛陽牡丹文化節已連續舉辦4次,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2014年,在洛陽市政府支持下,在台灣以文創聞名的黃振銘教授應邀設立了“洛陽創意產業孵化器設計中心”。洛陽恆生科技園總經理倪勇表示,同樣是2014年他們在園區成立了台灣文創基地,通過導入台灣年輕的設計力量,對接洛陽創意產業,建置洛陽文化元素庫和洛陽色彩材質庫,整合創意城市書房,帶動中原地區第一個兩岸創意產業孵化基地。

  台灣格博國際品牌營銷顧問公司設計總監凃俊仁對記者表示,洛陽有歷史,有文化,是一個可以發揮才華、干事創業的好地方,對島內的年輕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方面,島內青年找到一個新的創業舞台,另一方面,洛陽作為歷史古都也需要一些新的創意、新鮮血液來與時俱進。兩者完全可以達成雙贏。而這,正是洛台合作的一個本質特征。

  三方資源加持

  洛陽市台辦主任王立新接受採訪時認為,洛台交流工作穩步前進,離不開幾種資源的支持。一是當地行政資源。以這次成果展為例,他掰著手指頭一一列舉說,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李亞,洛陽市市長劉宛康以及河南省台辦主任趙宏宇等,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二是洛陽的歷史文化資源,這是洛陽的特色和核心優勢。三是惠台政策資源,這是洛台關系根深葉茂的根本保障。

  據了解,經國台辦遴選,在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等15個省市新設了23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范點,為台灣青年來大陸交流、實習、創業、就業營造有利環境,提供服務平台。

  10月26日,河南首家“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在洛陽恆生科技園揭牌。在鼓勵兩岸青年創業創新方面,以恆生科技園為代表的多個平台多方發力。

  園區已成功引進包括來自台灣的樺致形象、特一國際、台灣設計師聯盟等十余支團隊,以及唯視、子午線、天泉藝術等多家洛陽本地團隊參與交流。

  園區聯合台灣霓光國際團隊,充分提煉洛陽元素,整理了包括洛陽色彩、洛陽紋飾、洛陽伴手禮等一系列珍貴的文創檔案,帶動企業產品、服務、營運升級。

  當地先后與河南科技大學、洛陽師范學院、洛陽理工學院以及科研院所等機構展開校企合作,積極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的“四鏈融合”,讓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解決青年創業者的后顧之憂。

  歡迎台青西進

  倪勇對記者說,此次挂牌意義非凡,恆生科技園是中原地區第一個以文化為根基,創意為手段,帶動區域性文創產業發展的基地。園區將以此為契機,在促進洛陽與台灣兩岸青年的交流與就業、加強和加深了兩岸的關系方面做出更多的貢獻。

  豫見故鄉美,總是洛陽情。近年,台灣青年到洛陽的尋根、參訪、交流、實習、創業等非常密集。

  今年7月到9月,洛陽創意設計孵化器有限公司聯合洛陽十大非遺傳承人及藝術家,共同推出“王城遺韻”項目,並同時舉辦了洛台大學生暑期交流研習營活動。來自台灣成功大學、開南大學、朝陽科技大學、華梵大學以及河南科技大學、洛陽理工學院的20多名學生參加了研習營。

  台灣成功大學的陳昕玫同學不無感慨地說,經過近兩個月的研習交流,她不僅親身感受到了河洛文化的豐厚底蘊,也體會了兩岸學子之間濃濃的同胞親情。回去后,會和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獲,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機會來洛陽實習。

  像“洛台賦”這種為台青西進鋪路架橋的活動會越來越多。如今身為洛陽創意設計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長的黃振銘介紹,這樣的展覽一方面整合兩岸創意設計團隊,培養青年創意人才,另一方面也為創新創意人才揮洒青春實現自我價值提供良好的平台。

  約成稿於1800年前的魏晉名篇《洛神賦》,某種程度上就是歌頌“皎若朝霞”“華茂春鬆”的青春的。今天的“洛台賦”,則唱響了新時代“兩岸一家親”、齊心向未來的青春之歌。

(責編:徐丹(實習生)、劉潔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