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新聞專題>>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征文

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征文選登

冬逐更籌盡,春隨斗柄回

——富美宮前的邂逅

2019年01月22日09:21 | 來源:人民網-台灣頻道
小字號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40年前,《告台灣同胞書》提出的“三通”倡議,如今早已成為兩岸交流常態。由於閩台“五緣”優勢,每年有四十多萬台胞回閩祭祖探親,從閩南到客家,從家族到組團,熱潮一浪高一浪。

因為研究閩台文化的關系,戊戌初冬的周末, 我來到了位於泉州南廓水巷尾主祀蕭太傅的泉郡富美宮。富美宮香火鼎旺,在台灣有2000多尊分靈,對台灣民間信仰影響很大,每年都有近百個台灣分靈宮廟前來謁祖進香,這種神緣形成了閩台交流獨特的文化景觀。

在古色古香的水巷尾,一支來自台灣的進香團,幡旗招展,鑼鼓喧天。“劉教授!”突然從隊伍裡傳來了呼喊,循聲望去,原來是幾年前參加海峽百姓論壇時認識的台灣年輕朋友陳凱峰和他的父親陳垂滾老伯。

“報告劉教授,上次聽了您的講座后對我啟發很大,我現在在台灣一家文化創意公司上班,做的是文創產品的開發和設計。”

望著從稚氣的大學生變成職業青年的凱峰,回憶的絲線把我拉回到四年前。當時我作為被邀請的學者參加了在台灣高雄舉辦的海峽百姓論壇,期間向300多名大學生做了“明月何曾是兩鄉”的專題講座,闡述了中華文化與閩台親緣。講座的會議廳座無虛席,時而掌聲熱烈,時而互動提問,氣氛輕鬆、活潑。

記得互動環節時,一個叫陳凱峰的同學問道:“中國是不是真的像電視上說的很多人連茶葉蛋都吃不起?”雖然在入台之前就看過“大陸吃不起茶葉蛋”的報道,但這位同學的提問讓早有思想准備的我仍吃驚不小,我微笑著說:“這位同學沒去過大陸吧?大陸的發展今非昔比了,很多城市就像高雄一樣繁華呢。歡迎你常回來看看,隻有親身經歷,才會有更多的體悟。在祖國大陸,一些地方不需要帶現金,用手機微信和支付寶就可以出門買東西、吃飯,買不起茶葉蛋大概是因為賣茶葉蛋的阿婆沒有收款二維碼吧!”我的回答,引起了現場聽眾會心一笑,凱峰也笑著撓了撓頭。講座結束后,凱峰和幾位同學專門留下來等我,對我介紹的閩台“五緣”關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我也送了幾本海峽百姓論壇的文集、畫冊給他們,相信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的根,是把我們聯結起來的天然的精神紐帶。

富美宮前,凱峰從背包中掏出了幾隻卡通公仔:“劉教授,這個丘逢甲公仔,是我根據您講座時提到的保台愛國英雄形象設計的﹔另外,這是我跟幾個朋友編的關於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畫冊,敬請惠存。”

聽陳老伯介紹,近幾年凱峰辛勤地搜集整理關於閩台淵源的資料,對中華文化與閩台親緣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的文化創意作品,就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提升,讓更多人喜歡中華文化。

“我經常來福建採風,尋找創作靈感,體驗真實生活。”凱峰說道,“這裡是一條台灣文化的母親河。像泉州的每條巷子,每個習俗,每碗小吃,感覺都那麼熟悉,味正醇濃,真正感受到閩台文緣文脈出一統,親情親切是一家。”

這時,垂滾老伯也興奮地從背包裡掏出一本族譜影印件,“這次在泉州陳埭找到了颍川衍派涵江陳氏的族譜了,昭穆對聯是:詩禮傳家,淑德長垂奕冀﹔文章華國,徽聲遠播芳洲。我父親是長字輩,我是垂字輩,按照輩分凱峰是奕字輩。找到了祖祠,真可謂認祖歸宗了。”

看著對閩台文化如數家珍的凱峰和找到族譜的垂滾阿伯,我不由感嘆:兩岸共同的傳統價值觀念、人文性格、民俗風情、民間信仰,構成兩岸同胞無法割舍的五緣情感,是兩岸一家親的真實體現,是兩岸實現心靈契合的重要橋梁和聯系紐帶。

臨別時,我告訴凱峰,現在大陸各地紛紛出台惠及台胞的“同等待遇”措施,歡迎他和年輕的朋友們有機會到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

元月2日,習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引發海內外中華兒女熱烈反響和強烈共鳴。當晚,我收到了凱峰發來的信息,他引用宋詩“冬逐更籌盡,春隨斗柄回” 冀望台海冬去春來,我以一首原創七律贈之:

“漢人稽史耕台早,

故土遙望路遠嶇﹔

鹿耳春潮思華夏,

安平晚渡衍程朱﹔

八千裡路荊株在,

四十光陰和善濡﹔

兩岸同心棠棣盛,

中華復興展鴻途。”

 

(文/ 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福建省中華文化學院)教授 劉曉楠)

(責編:楊牧、劉潔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