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開落”——送別林清玄

65歲的林清玄走了,如其作品《蓮花開落》,蓮花在雨后悄然凋零。
1月27日在佛光山台北道場舉行的告別式上,這位知名作家的親朋好友,從海內外前來,與他告別。
現場,林清玄的遺像置於鮮花之上,戴著帽子的林清玄左手靠著椅背,側身微笑望著前方。
近日逝世的林清玄,1953年出生於高雄旗山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出身清貧,他小學時以閱讀為樂。中學在台南學習期間,他邊求學邊寫作、向報社投稿,也曾出海捕魚,當過碼頭搬運工,在屠宰場兼過職。大學畢業后,在《中國時報》等媒體任職。
圖為告別式上播放林清玄生平介紹影片。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告別式現場資料顯示,林清玄20歲出版第一本書《陽園已唱千千遍》,21歲出版《蓮花開落》。此后他作品不斷,成為台灣最高產作家之一,曾連續十年位列台灣“十大暢銷作家”。
32歲時,林清玄辭職、入山閉關讀佛經三年。他曾表示,文字就像女人化妝,最好的妝是看起來像沒化。他不斷自我訓練,通過每天大量寫作,強化文字掌控力。
1月27日,林清玄告別式在佛光山台北道場舉行,這位知名作家的親朋好友,從海內外前來,與他告別。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曾為林清玄出版38本書的台灣九歌出版社總編輯陳素芳表示,林清玄的文字輕盈有味,不修辭不裝飾。他寫作后期融合佛教思想,撰寫菩提系列,開創台灣佛教散文熱潮。
《中國時報》近日報道稱,上世紀9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正是需要“心靈糧食”的年代,林清玄生活化的文字很能貼近讀者心,使得他的讀者群很廣。
進入不惑之年,處於事業高峰的林清玄一度因婚姻問題招致讀者不滿。他持續寫作,以《生命中的龍卷風》等作品回應讀者。
祖籍福建漳州,林清玄近20年來頻繁往來於兩岸之間,到訪過大陸數百個城市。
談兩岸文化交流,他曾表示,兩岸交流,走在最前面的應該是文化。“作為中華文化傳統下的作家,我們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創作包容力更強的文化。”
據介紹,他的作品《與時間賽跑》《桃花心木》《鞋匠的兒子》等入選大陸語文教材,《陽光的味道》還曾入選大陸高考試題。
告別式現場,擺放著天津華文天下圖書有限公司等兩岸各界機構、人士致贈的花籃。
圖為兩岸各界致贈的花籃。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據台灣媒體報道,林清玄因心肌梗塞,走得很突然。他曾在作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中提到,“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至少還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的不如意所打倒。
告別式上的生平介紹影片中,林清玄的女兒追憶父親時提到,“你說,文學是你的翅膀,你靠著文學走向遠方、走向世界”。
在台北佛光合唱團演唱的《浮生若夢》等歌曲中,林清玄的親朋好友,默默地鞠躬、告別。(記者 陳小願 孔任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