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百年台灣世家 中國心恆不變——訪台中霧峰林家后人林光輝

2019年08月30日08:38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百年台灣世家 中國心恆不變——訪台中霧峰林家后人林光輝

  新華社台北8月28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 王愛華)日落時分,夕陽透過古厝屋角,射出一道道金色光芒,照亮了歷經百年滄桑的霧峰林家古宅。風雲變幻,青山不改,林家幾代人心向祖國的赤誠之愛薪火相傳。

  霧峰林家是近代台灣的名門望族,因其發跡於霧峰(今台中市霧峰區)而得名,又因家族幾代人保台衛國、接續抗日而歷史留名。

  林朝棟、林祖密、林幼春、林正亨、林岡……盤點家族史上的一個個抗日先輩,霧峰林家后人林光輝感到無上榮耀。他說:“霧峰林家三代人,前赴后繼抗日五十年,從未屈服。作為林家子孫,我們為先人的犧牲奉獻感到驕傲。”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林家開台祖林石從福建漳州渡海來台。此后,幾代林家人勤耕不輟,進取拼搏,人才輩出,在不同領域嶄露頭角。咸豐、同治年間,林家來台第五代林文察受名將左宗棠重用,因戰功卓著而官至福建陸路提督,亡故后被朝廷追封為太子少保,霧峰林家宅邸因此得冠“宮保第”之名。

  如今,霧峰林家保存全台最龐大、最精致的古建筑群,從南到北寬300米,總面積達1.1萬多平方米。“宮保第”是該建筑群重要組成部分,保有五進十一開間格局,正門朝西,主屋採穿斗式構架,第一進及第五進屋頂採用閩南式建筑燕尾屋脊。“根據祖訓,霧峰林家所有建筑正房一律坐東朝西,朝向大陸,以此告誡后人:不要忘記祖宗和故鄉。”林光輝說。

  自林文察之后,林家數代都為保台衛國作出重要貢獻。林文察之子、林光輝曾祖父林朝棟深受父親影響,自幼熟讀兵書,喜練武。他曾參與中法戰爭台灣基隆之戰,為擊敗法軍立下戰功。甲午中日戰爭后,台灣被迫割讓給日本,林朝棟欲率“棟軍”固守抗日,卻被調回台中。台北失守后大勢已去,他迫不得已奉詔舉家內渡福建,從此再未踏入台灣一步,在大陸抑郁而終。

  林朝棟之子林祖密后又潛回台灣,變賣家產,資助島內各義勇軍抗日。當時,武裝抗日已勢不可為。基於“有國才有台,愛台先愛國”的信念,林祖密又回到祖國大陸,並於1913年放棄日籍,成為台灣人中申請恢復中國籍第一人。后來,他出資支持孫中山革命事業,由孫中山親自委任為閩南軍司令。1925年,林祖密遭軍閥襲擊殺害,壯烈成仁。

  “放棄日籍導致在台絕大部分產業被日本沒收或低價收購,祖父卻在所不惜。他曾說:大漢民族豈能受倭奴之辱。”祖父的民族大義讓林光輝引以為傲。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林祖密之子、林光輝五伯父林正亨毅然投筆從戎,從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后,參加廣西昆侖關戰役,后隨中國遠征軍赴緬甸作戰,身負重傷。林正亨妹妹林岡(原名林雙盼),受父親愛國信念驅使,18歲隻身奔赴祖國大陸,后投身抗戰……

  一代代霧峰林家人前赴后繼,投入抵御外侮、保台衛國的事業。除武裝抗日,還有林獻堂、林朝崧、林幼春等通過非武裝抗日形式,持續與日本殖民統治作斗爭。

  “近代以來,影響台灣的重大歷史事件中,霧峰林家從未缺席。家族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家族史可謂台灣和中華民族歷史的縮影。霧峰林家的愛國之心、民族之情,是先輩用生命鑄就的。”在林光輝看來,霧峰林家聯結兩岸,傳承祖輩的愛國精神、繼續扮演好聯結作用、為兩岸交流多做貢獻是后輩應盡責任。

  “講述家族故事是我的使命,如果不講,歷史就會被埋沒。”20多年來,林光輝頻繁奔走兩岸,忙於整理家族抗日史料,不厭其煩地對外分享。

  林家古宅林光輝兒時住的房間裡存滿抗日史料,牆上挂了多幅林祖密頭像及其恢復國籍的証書,與孫中山的通信函件等。一張攝於日本殖民統治台灣30多年后的家族合影中,全體成員仍穿著漢服。“從這張照片就可見霧峰林家從未向日本屈服,始終心向祖國。”林光輝說,當年林家古宅成為抗日中心,島內抗日人士常聚集於此,商討如何與日本殖民統治作斗爭。

  台灣光復后的1946年,林光輝曾叔祖父林獻堂率“台灣光復致敬團”前往西安謁黃陵,途中遇大雨阻隔未能抵達,隻好改在陝西耀縣遙祭。60年后,林光輝與“致敬團”后人等完成了先輩未實現的夙願,隨后每隔五年再祭一次。“兩岸同胞同祖同宗,都是中國人,我們都用行動表達回歸祖國的心。”林光輝說。

  為讓更多人銘記台灣同胞五十年不屈的抗日史,2007年林光輝將抗日志士后人組織起來,成立“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並擔任首任理事長。這些年,協會常去大陸交流,分享台灣同胞抗日歷史,持續為兩岸歷史聯結奉獻心力。

  談起家族史和台灣史,年近七旬的林光輝活力十足,神採奕奕。他說,“台獨”最忌憚他講歷史,因其家族史証明兩岸同屬中國,這段歷史任何人都無法否認,兩岸聯結任何人都斬不斷。

  20年前,霧峰林家古宅遭遇“9·21”大地震而嚴重受損。經修繕后,“宮保第”“大花廳”等部分現已向公眾開放。他們希望通過活化利用古跡,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台灣百年世家的風雲歷史。

(責編:劉潔妍、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