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 台灣農業如何接招(說台灣)
台灣每年都有台風來襲,帶來狂風暴雨,圖為台風天出行的台灣民眾。 |
這個夏天,台灣又泡在水裡。進入8月中旬,暴雨接連不斷,對於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說是個災年。水稻、木瓜、龍眼、香蕉、蔬菜都遭水害。去年暖冬干旱,今夏暴雨狂灌,極端氣候對台灣農業的傷害逐年升高。台灣農業主管部門公布的數字顯示,近3年用於農損的補助款是前10年的3倍多。
又慘又貴
今年入夏以來,台灣中南部紛紛告急,各種瓜田、果園、菜地都“泡湯”,農民看著辛苦勞作的成果泡在水裡、爛在地裡喊慘不迭,市場上果菜價格飆升,台灣過了一個最貴的中元節。
中元節對台灣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龍眼是祭拜中不可少的水果,當地習俗認為龍眼核是眼睛,讓受祭者看到人間親情,龍眼殼是簍子,讓受祭拜的親友“吃不了兜著走”。苗栗西湖鄉是龍眼主產區,受春天干旱影響,龍眼本來就開花少果量低,收成期又逢暴雨,今年產量不及往年1/10,市場價格連番漲,一串3斤的龍眼可賣到三四千元(新台幣,下同)。可嘆果貴農不樂,還是一個慘字,因為沒有多少果可賣。除龍眼外,祭拜水果像香蕉、鳳梨、木瓜、芭樂、芒果、甜瓜等也都漲價,均處於高價位。
中元節貴也就貴一次,可老百姓每天少不了的蔬菜也都漲價,高麗菜、青蔥、竹筍、韭菜、芹菜、地瓜葉一起漲,地瓜葉一公斤要70多元。台灣農業部門統計,暴雨造成的農損已達1691萬元,其中高雄市最慘,損失1101萬元、雲林縣損失356萬元、屏東縣損失72萬元、台南市損失71萬元。受災農田707公頃,受損作物主要是木瓜,其次為花生、香蕉、白菜及西瓜等。
農險初試
台灣農業雖然曾是經濟起飛的擔當,但近年來受極端氣候的打擊越來越慘重,台風、暴雨、干旱、暖冬、寒害幾乎輪番來襲,農損動輒數百億元。2009年的莫拉克台風,台灣農業損失高達200億元﹔2016年幾天的寒流災害,農損超過42億元﹔台灣10年來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損平均每年達110億元。每逢極端天氣,台灣媒體就以“哀鴻遍野”形容農村。
為穩定農業生產,上世紀九十年代,台灣制定“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如果作物在天災中損失超過20%,農民可以向當地農業部門填表申請,經勘查后,依法領到補助款,用於彌補損失和補種搶種,繼續生產。今年,台農業部門已經開始辦理高雄木瓜農損的補助,表示會依據災情隨時開放其他地區和其他作物的補助申請。
本來用於救急的天災補助,隨著極端天氣的頻發而變為日常,台灣農業管理部門每年都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用於處理申請、勘驗災情、核發補助等工作,而且補助跑不贏農損,農民照樣叫苦連天。於是,從2016年起,台灣當局推行農業保險制度,除農業部門金融局聯合地方農會合辦外,也政策鼓勵商業保險公司設立農險,現在台灣大的保險公司設立的險種已涵蓋主要農作物,水稻、木瓜、蓮霧、釋迦、鳳梨、芒果、水產養殖、農禽養殖等。但農險貴,雖然農業主管部門出一半保費,農民上農險的意願還是不高,雖然已推行3年,買農險的農民隻有6%左右,離台灣當局2020年農險覆蓋20%的目標差得還遠。
科技發力
應對極端天氣的農損,除了補助和農險,台灣農業部門還提出了科技和管理兩個對策。科技包括培育抗災新種、改變生產環境和方式。台灣農業科研能力世界領先,很有實力,比如今年彰化縣一個菜園經受了暴雨考驗,生長期的苦瓜、乳黃瓜在泡水后繼續生長。據菜園主人介紹,他用了台中埔裡農改場陳俊位博士的新栽培技術,在栽種時先鋪了一層陳博士研制的木霉菌加硅藻肥料,這種肥料以種過菇類的木屑包加工成木霉菌,鋪在地裡,可強根固本滲水,富含的磷肥使瓜果在雨中的爛果、落果減少七八成。
此外,台灣研究部門研制的農業生產車間也進入試點階段,台灣工研院在創新園區已建立起適合亞熱帶作物的溫室技術體系,綜合智能、節能、光源、微生物環境、病虫害檢測等技術,可針對不同農作室建立車間生產模式,使農業擺脫看天吃飯的宿命。
現在工研院已經開始推廣的是草莓車間,在科技調控操作下,單位面積內草莓的產量可提升3倍,建立車間的投入可在5年內收回。生產車間還可以生產各種水培蔬菜,並根據作物的特點,調節光照、風力、營養,為農戶打造不同菜果的生產車間。
當然,農業生產車間還在研發試點階段,發展到產業化還需要時日,隻有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作物產量、並易學好操作才會被農民接受。
倒是台灣農業部門提出的加強生產管理可立見成效,他們提出綜合氣象、市場、新品種等數據,多給農民提供生產指導信息,根據氣候條件,少種當季易受災的品種,引種抗災新種,並平衡作物品種,避免豐產傷農。這些雖然人力所及,但需要有科技人才,更需要投入精力,是說說而已還是真能做到就天曉得了。
總之,極端氣候來了,農民更苦了,所有的招都得使出來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