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日子,台灣民眾還需勒緊褲腰帶(港台腔)

2019年,“亂”和“困”當選為台灣地區的年度漢字。兩字調性相同,反映了台灣民眾對當局施政的不滿,希望迫切改善島內的經濟民生狀況。
今年初,台當局“勞動部”公布的一組數字坐實了當下台灣經濟困亂不堪的情形。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11月,島內共有189家單位通報“大量解雇”情況,解雇總人數高達1.5萬余人,其中制造業有57件,共8872人﹔批發零售業44件,共2292人,為7年來同期新高。2019年1月至12月底,島內放無薪假(協商減少工時)人數逾3000人,也創下新高。
過去這一年,台灣知名公司倒閉、裁員的例子層出不窮。中華映管公司曾是台灣面板業的龍頭企業,2019年3月,公司爆發財務危機,隨后進行大量裁員,僅11月就解雇1900人。2019年12月,台灣遠東航空停業,逾千員工面臨失業。宏達電子公司(HTC)也再度裁員。太陽能電池制造商茂迪公司、中連貨運汽車公司也解雇了近千名員工。
公司開張無望、員工飯碗不保,島內民眾的生計已嚴重受影響。然而,民進黨當局並未正視台灣經濟環境相當嚴峻的情形,反而還夸夸其談,稱“台灣經濟正處於有史以來最好水平”“台灣已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台商去年有7000億元(新台幣,下同)資金回流”等。
這些話都經不起推敲。島內媒體指出,以蔡英文執政的2016年到2018年的平均增長率看,香港地區為3%、韓國2.9%、新加坡3%,台灣地區則為2.3%﹔如今蔡英文僅以兩季度的增長率就宣稱“又是第一名”,“這種自吹自擂的說法,令人錯愕”。況且,根據IMF報告,台灣在亞洲“四小龍”的人均GDP排名中敬陪末座。而在去年底,台當局“經濟部”官員更是在“立法院”當眾承認,民進黨當局此前多次借以自夸的台商回流資金7000億元,七成以上是“島內資金”,另外三成也是虛列,說白了就是台商真正回流台灣的資金是“0”。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除了翔實的數據,台灣民眾的直觀感受也能反映島內經濟的窘境。每當相互聊天,大家經常聽到六福皇宮關店了、永福樓不營業了、葡吉小廚的美食成絕響了這些消息。夜市上已沒有人聲鼎沸的場景,曾經台北市最繁華、店面最昂貴的台北東區日漸蕭條,島內眾多飯店、旅行社、游覽車行也出現關門歇業、低價轉售的情況。
大家感覺不到位列“四小龍”之首的增長率給街市帶來的繁榮,更體會不到台灣人的自豪感幸福感。“困”、“亂”二字,看在台灣民眾眼裡,煩在台灣民眾心裡。
但是,民進黨當局並沒有把重心放在經濟民生改善方面,反而一直在搞政治斗爭。從所謂的“國安五法”“中共代理人修法”到“反滲透法”,民進黨當局不斷制造“綠色恐怖”,不斷挑起台灣社會對立情緒,升高兩岸對抗,不斷制造“芒果干”(“亡國感”諧音)假象刷存在感,借此掩蓋自身的執政不力和劣跡斑斑,收割選舉果實,以此延續政治生命。
在前兩天舉行的選舉中,盡管民進黨靠搞“綠色恐怖”、打“恐中牌”等手段勝選,但從得票情況可以看出:“韓流”崛起在島內是不爭的事實,他們發出了要求改善經濟、發展民生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強烈呼聲。目前看來,民進黨繼續執政,依舊解決不了島內的深層次問題,台灣民眾要勒緊褲腰帶,繼續過苦日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