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大稻埕:街區滿滿的煙火氣(寶島紀行)
淡水河緩緩流過,客船靜靜地泊在碼頭,一隻飛鳥懶懶地在模型船上落足,三三兩兩的游客騎著腳踏車穿過……這是台北大稻埕碼頭的日常風景。
大稻埕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因早年大片晒稻谷得名,在台北建城前就已眾商雲集。據記載,1851年,泉州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從基隆遷至大稻埕開店,成為大稻埕商貿的發端。1860年淡水開港后,大稻埕碼頭桅杆林立、舳艫相接,成為茶葉、中藥材、布料的集散中心。台北建城后,大稻埕位於北門之外。北門是進出台北的交通要道,大稻埕也因此更加熱鬧。不過,隨著淡水河淤積、台灣茶葉產業沒落,大稻埕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
人流不再,歷史印跡仍在。如今,大稻埕成了台北的懷舊勝地。早年大稻埕地區多為閩南式建筑,連棟式的商店街,附帶騎樓。日據初期,大稻埕出現很多仿巴洛克式店屋,以紅磚和洗石子為建材,樓頂部有以花草、動物或渦卷紋裝飾的山牆,中間刻有姓氏或店名。上世紀30年代后,大稻埕許多店屋改為現代式,立面簡潔,高度增至三層樓。如今,大稻埕最具代表性的迪化街騎樓如舊,閩南式、巴洛克式、現代式店屋夾雜,物是人非。
大稻埕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它仍是傳統生活的街區。盡管新開了不少專供游客的工藝品店,整條街仍保留著經營南北干貨以及紡織品的老店,“永安布料市場”招牌內是售賣蔬果、肉蛋的傳統市場。碼得整整齊齊的扇貝、菇類、干果,或艷麗或朴素的各色布料,以及空氣中飄浮的中藥、調料乃至臭豆腐等小吃的味道,整個街區滿滿的煙火氣。
台灣的傳統生活街區自然少不了宮廟。位於迪化街的霞海城隍廟,香火不斷。霞海城隍原是福建同安下店鄉的守護神。如同台灣很多民間信仰一樣,由信眾奉請來台,如今已有200年。廟宇很小,主祀城隍,側祀城隍夫人。傳統中城隍是守護城池的神明,霞海城隍廟卻以求姻緣的月老聞名。因此,城隍廟正面辟三門,門間一對石獅,正中特別擺放了一尊月老金像,到此祭拜的也多為單身的年輕人。較有喜感的是,廟前常擺著一排花籃,有祈求庇佑敬獻的,也有心願得成致謝的,蝴蝶蘭、玫瑰、百合等鮮花爭奇斗艷,堪稱宮廟前少有的風景。
霞海城隍廟的對面隔街,曾有一座永樂戲院。1948年,梅蘭芳的弟子、名伶顧正秋受永樂戲院邀約到台灣演出,原本計劃演出兩個月,因為好評如潮續約,不想1949年兩岸風雲突變,顧正秋就此落腳台灣。此后,顧正秋在永樂戲院連唱四年半,演出上千場,票房好到常賣站票,創下台灣京劇史上“永樂五年”的傳奇。這座戲院還是台灣著名詞作家李臨秋工作的地方,80多年前,就在大稻埕,他創作歌曲《望春風》,為年輕女性代言,至今這首歌仍被傳唱。不過,半個世紀前,永樂戲院已被拆成兩列樓房,隻有門前木牌記錄著舊日風華。
霞海城隍廟后面的延平北路,還曾有一間東薈芳酒樓。1911年被清廷通緝的梁啟超,應台灣政治家林獻堂邀請到台訪問。雙方在此聚餐,梁啟超在宴席上賦詩四首,題“三月三日遺老百余輩設歡迎會於台北故城之薈芳樓”,其中“萬死一詢諸父老,豈緣漢節始沾衣”傳誦一時。據說,這句套用陸游“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解沾衣”的詩句,以民族大義相期勉,撫慰了不少台灣父老的心。不過,酒樓早已不見,隻有薈芳樓因詩留名。
當然,更多人到大稻埕,是為了放鬆心情。坐在竹凳上,吃碗面線,欣賞一下傳統花布的繽紛,而后沿著淡水河畔騎騎腳踏車,看落日余暉暈染了河水,浮躁的心也安定踏實起來。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15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