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微笑單車 一路風景
圖為台北市民周末騎自行車出游。 |
台北公共租用的自行車是用來出行的,也是用來晒圖的。如果搜索其名Ubike,跳出來的往往是美食美景,當然還有喜歡晒照的美女。因為台北的自行車道分兩大類,一類是市區方便出行的,一類是沿河岸供休閑運動的,“去騎車吧”成為大家假日相約的重要選項。
台北的公租自行車Ubike,U在圖標上被設計成一個嘴角上揚的笑臉,但如果你習慣了隨騎隨停,還真笑不起來。一位北京的同行怕採訪堵車,看見黃色的Ubike就刷開了騎到目的地,可是他半天找不到地方還車,隻好推著車轉來轉去,結果成為遲到最久的人。Ubike定點租還,自行車與車樁綁定,要刷卡才能從車樁上拉出,也要找到車樁才能推入結算。隻有捷運(地鐵)站、某些公園、知名地標才有站點。
凡事都有兩面,定點租還讓使用者不能隨心所欲,但不會因亂停亂放妨礙交通,也能讓維修工人及時檢修,降低壞車率。從這個角度來說,使用者享受了用車便利。記者在疫情期間盡量使用Ubike出行,在台北哪怕是很偏僻的租車點都沒遇到過壞車,還可以下載個APP查詢最近的站點,免除不能隨停的麻煩。
Ubike的支付方式是公交卡,也就是捷運悠悠卡,先把悠悠卡和手機綁定,就可以刷卡取車、還車、付費了。計費方式是4小時內每半小時10元(新台幣,下同),4—8小時每半小時20元,超過8小時每半小時為40元。還有就是界線問題,台北、新北(原台北縣)交錯相連,所以租還車不限制,但如果您騎出了雙北還車,那就要額外加一筆數百元的調度費。不過,那也不是一般人的體力所能到的啊!
台北多水景,歌曲就有《流浪到淡水》、“一樣的月光,一樣地照著新店溪”等等。除了最大的河流淡水河之外,匯入淡水的基隆河、大漢溪、新店溪、景美溪都在台北蜿蜒出靈動的曲線,台北市沿這些水岸建設了自行車專用道,並結合岸邊原生林地和人文資源建設公園、休息站。這些專用道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河濱,不同的前綴代表不同的路線,至少有10條河濱騎行道。
既然是專用道,機動車禁止入內,有的美景地段還另辟窄窄一條“行人道”,以樹木和草地相隔,人車分離,騎行者充分體驗一路暢通。令記者印象最深的是,河濱專用道供騎行者使用的流動廁所、休息座椅設置充分,但不設餐飲店、商店,偶見食品自動販賣機,假日時有的公園有臨時小吃攤位。這樣既保障了河岸的清潔寧靜,又令騎行者完全置身於山水田園之中。
沿河岸騎行,葦叢芒花、水鳥榕蔭,時時入畫。騎行者也可停在河濱公園溜娃、野餐,可根據路邊的指示牌辨識鳥類植物,還可按路標暫時駛離去看市區的景點。
台北Ubike公辦民營,2009年試運營,前三年慘賠,以至引起台北是否適合發展公租自行車的討論。反對方認為,台北高溫多雨,全年一半的時間有雨,不宜自行車出行,沒有買方市場。但台北市評估后認為台北人口密集,寸土寸金,停車位一位難求,也再難拓展。綠色出行既是發展方向,對出行難也不無小補。在企業猶豫是否續約經營時,台北市放出優惠大招,增加租用點、首騎前30分鐘免費、打造市內三橫三縱自行車專用道,並投放大量廣告。第四年,Ubike開始贏利。
今年,根據合約,台北市政府按年收入15%分成就能進賬3億元,台北每輛Ubike每天平均周轉15次。Ubike的逆轉勝原因是多方面的,記者從使用者角度觀察,一是運營有序,每天每個站點都有穿制服背心的工作人員在檢查車輛,有一天下雨,記者在中山捷運站附近的停車點看到工作人員將故障車輛取出放在一邊。記者詢問他能否雨停再工作,他回答說,必須定時定點完成工作,與接故障車和送新車的同事銜接上﹔二是付費方便,用交通卡租車付費,不用依賴網絡,不會使用APP的人也能操作﹔三是提升服務,Ubike車上設有臨停的鑰匙,如果你停車買東西、上廁所、或在河濱公園休息拍照,可臨時鎖車。此外,Ubike的車筐、車燈、三檔變速也令騎行體驗更愉快。
在台北騎自行車,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城市,也可以思考一下共享經濟的取勝之道。
(本報台北4月24日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