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前輩赴國難 后輩傳薪火

台灣民間各界紀念“七七”83年

本報記者  陳曉星  孫立極
2020年07月08日08: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七七,對於台灣意味著什麼?又到七七,台灣當局未置一詞,但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舉辦百人紀念會,有群眾團體到日本在台機構表達“保釣”決心,統一聯盟黨(原中國統一聯盟)於7月6日座談重溫“一致抗日”的歷史……馬英九出席了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的紀念會,他致辭說,李登輝曾經質疑台灣人抗日,這是“出賣台灣、羞辱人民、作踐歷史”,“台灣人抗日有10萬人死傷,當時台灣人口總數隻有300萬人”。

  為了做個中國人

  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蕭開平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1936年發生在台灣的“祖國事件”。當時台灣的知名士紳林獻堂先生受邀到台中參加活動,因為林獻堂在大陸曾有“此番歸來祖國”之語,日本殖民統治者唆使日本浪人當眾掌摑他,並質問他為什麼說回到了祖國?這個事件過去80多年,“祖國”又成為台灣的禁忌,稱大陸為祖國也會如林獻堂一樣被羞辱、打擊。蕭開平說,“中國史列入東亞史”、“教科書去文言文”,這些推動“去中國化”的行為令人想到日據時代的燒祖宗牌位、禁中文、禁漢字。

  蕭開平在紀念會上說“今天見到的都是歷史人物”。誠如所言,不少與會者的前輩都鐫刻在抗日史冊裡,他們作為后輩仍在傳承前輩的愛國薪火,有他們在,台灣就有另一種聲音。林光輝,台灣抗日史上滿門忠烈的霧峰林家后人,他在紀念會上發言說:“七七這個日子,是我們的前輩為了當個中國人流血奮戰的日子,之前,台灣人在台灣抵抗日本殖民統治,七七之后,更多人到大陸參加戰斗,像蕭道應等,當年想當個中國人非常辛苦,不容易啊!”

  對於當下台灣的“反中”話語權,銘傳大學教授楊開煌認為,對於“一個中國”在台灣的“短暫的挫折感”,要有足夠的勇氣和耐心。台灣要重新認識一個崛起的中國,而不是反共反中宣傳的中國﹔要重新認識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百年歷史上包括台灣在內的精英們所做的努力,都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台灣要做中華民族復興的“他者”、還是要參與其中?這個問題要讓年輕人思考,讓他們了解參與其中,舞台和前途自然會很大。

  去除“殖民心態”

  楊開煌在紀念會上提出,認同一個中國,還要繼續去除“殖民心態”。

  但當下台灣的歷史敘述卻充滿“殖民心態”。林光輝在紀念會上說,桃園大溪的日本房子現在被定為“古跡”,當年日本人從台北殺到大溪,大溪的大火燒了3天,這些房子是日本人在台灣民房的廢墟上蓋起來的,如果這些是“古跡”,總要留幾間更“古”的民房提示那段歷史吧?

  林光輝還談到日本殖民者在雲林的暴行,當時大林村簡義想以放棄抵抗換取1000多名村民的安全,結果日本人進村后先要200名婦女,簡義不從,80多名簡姓女子被強奸。台南發生的“蕭垅大屠殺”,村民逃進一條山溝,日本人堵住山口掃射,有7000多人被殘殺。據記者此前的採訪了解,“蕭垅大屠殺”至今存在於當地村民的“口述”,不見正式寫入歷史。

  台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在紀念會上說,上世紀90年代起,李登輝大力推動“認識台灣”歷史教育,其后繼者又接著展開“去中國化”的教育,導致如今在台灣的中國史教育,在質與量都已是氣若游絲,尤其是教育部門一意孤行所實施的歷史課綱和教科書,更是對中國史教育的一大摧毀。

  “和平統一才不愧先賢”

  台灣“釣魚台教育協會”理事長陳美霞在紀念會上說,在反中反共、親美日、“去中國化”的教育下,“台獨”民粹的意識形態形成,台灣從上世紀70年代起反帝愛國的“保釣”意識式微,課本中隻寥寥幾句帶過。“教育協會”通過記錄口述歷史、和漁民合作、舉辦各種活動,彌補教育的空白,讓台灣社會了解反殖民的歷史。

  吳昆財說,歷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唯有尊重與認識歷史的民族,才能永續萬代而不滅。不滿於台灣的歷史教育現狀,吳昆財發起成立了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如果你不知道過去,你就不會擁有未來。如果你不了解你的民族過去的遭遇,你也不會知道將何去何從。”

  在統一聯盟黨6日舉辦的“全民族抗戰83周年紀念會”上,黨主席紀欣說,七七事變后,全中國人民包括已被日本高壓統治了42年的台灣同胞忍無可忍,團結起來,一致抗日,終於贏得勝利,光復台灣。現在,也唯有兩岸中國人團結起來,才能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也才不愧抗日先賢先烈的犧牲奮斗。

  7日下午,中華統一促進黨等團體相繼到日本在台機構遞交公開信、抗議書,高呼口號“釣魚台是中華民族固有領土”、“兩岸早日和平統一”、“台灣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人民抗日協會”理事長鄭建炘說,83年前日本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83年后台灣島仍有很多媚日的人。“釣魚台”本來是中國人的領土,卻有台灣人甘為走狗認為“釣魚台”是日本的。希望在台灣的中國人為復興中華民族繼續努力。

  (本報台北7月7日電)

(責編:劉潔妍、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