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在台北走進古人的“植物園”

2024年09月13日09:15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新華社台北9月12日電(記者王承昊、傅雙琪)陶淵明鐘愛何種菊花?古人為何將中秋與桂花相聯系?牡丹又如何從平平無奇“逆襲”為國色天香?台灣圖書館近日舉辦“文植彬彬——古人的植感生活”特展,精選展出與植物相關的中國古代典籍,借此回看歷史,為台灣民眾帶來一場古人對於植物詮釋的文化巡禮。

  劉禹錫的牡丹、蘇軾的海棠、納蘭性德眼中的柳……展廳入口處,10余縷從房梁垂下的詩簽,立刻將觀眾帶入一條穿越古今的詩意走廊。主辦方認為,這些古代文人“借物寄情”“托物寓意”的感情敘事,是古人將植物視為一種“符號”的體現。

  展覽在展示古人文學創作的非凡成就之外,也通過文本典籍告訴觀眾,文字中的植物也是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樣態的重要通道。為此,展覽精選館藏與牡丹、海棠、菊、桂、楓有關的古籍精品20種,從閱讀植物的角度,介紹古代因植物而發生的生活大小事。

  展品跨越各種不同類型的文本,從《文選》到《全芳備祖》《本草綱目》等植物辭典,到《酉陽雜俎》《西京雜記》等筆記小說,從蒔花技術到社會階級,從日用飲食到植物經濟,讓觀眾全方位環視中國古人的植物世界。

  除文字記錄外,現場還展有古人對植物的畫作。如明代女植物繪師文俶所著的《金石昆虫草木狀》,用色彩描繪了千余種植物,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又如明代出版家胡正言完成的《十竹齋書畫譜》,以木版水印的技法,通過“勾描”“雕版”“套印”等流程,根據水墨滲透原理顯示筆觸墨韻,以精細復制植物畫作,線條細膩精美。

  現場還設立活動區域,讓觀眾寫出或畫出自己的植物意象。有人寫下了薰衣草前的浪漫往事,有人講到在逆境前鬆樹帶給他的勇氣,還有人用“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等詩句表達自己的心境。主辦方期望通過多元化的展示手法、情境設計、互動游戲,形塑並強化展覽的可讀性,讓觀眾盡享知識。

  本次特藏古籍文獻展將持續至10月23日。

(責編:王禹蘅、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