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有國才有家,愛家先愛國”(“追尋台胞抗日足跡”系列③)

——台灣霧峰林家幾代人的抗日故事

本報記者 柴逸扉 程 龍
2025年08月26日09: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在台中霧峰林家古宅,林家后人、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創會會長林光輝接受記者採訪。
  本報記者 程 龍攝

  在台灣台中霧峰,一座歷經百年滄桑的閩南式建筑氣勢宏大,遠近聞名:它南北寬300米,總面積達1.1萬多平方米,保有五進十一開間格局。這便是當地望族林家的宅園。宅園戲台對面的客廳裡,懸挂著林文察、林朝棟、林祖密三代人的肖像:他們不僅是家族長輩,更是民族英雄。

  參與中法戰爭台灣基隆之戰、出資支持孫中山革命事業、在島內開展非武裝抗日運動、投筆從戎參加廣西昆侖關戰役……霧峰林家因成為台灣名門望族而知名,更因家族幾代人保台衛國、接續抗日而青史留名。

  不受“倭奴之辱”

  走在霧峰林家的宅園中,“三代民族英雄 百年台灣世家”的題字格外醒目。“長期以來,這種家風家訓影響著家族一代又一代人。我們始終堅信有國才有家,愛家先愛國。”霧峰林家后人、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創會會長林光輝表示。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林家開台祖林石自福建平和縣渡海赴台。第五代林文察曾返回大陸做官,受到重用與肯定。宅園內的“霧峰林家宮保第”,就是因林文察被清政府追謚為“太子少保”而得名。

  林文察之子、林光輝的曾祖父林朝棟,曾參與中法戰爭台灣基隆之戰,為擊敗法軍立下戰功。甲午中日戰爭后,台灣被迫割讓給日本,林朝棟欲率“棟軍”固守抗日,卻被調回台中。台北失守后,他迫不得已“奉詔”舉家內渡福建,對“棟軍”下令“歸田不解甲,槍炮帶回家”。這支“棟軍”成為日后在台灣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一支主力。

  因不願接受日本殖民統治,1913年,林朝棟之子、林光輝的祖父林祖密向日本殖民當局提出退籍,成為辛亥革命后台灣同胞恢復中國國籍第一人。“放棄日籍的代價就是,林家在台灣的絕大部分產業被日本沒收或低價收購,相當於被‘抄家’,但祖父卻在所不惜。他曾說:大漢民族豈能受‘倭奴之辱’。”林光輝驕傲地說。后來,林祖密出資支持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由孫中山親自委任為閩南軍司令。

  持續參與斗爭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林祖密之子、林光輝五伯父林正亨毅然投筆從戎,從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后,參加廣西昆侖關戰役,后隨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身負重傷。林正亨妹妹林岡(原名林雙盼),受父親愛國信念驅使,18歲隻身奔赴祖國大陸,后投身抗戰……一代代霧峰林家人前赴后繼,投入抵御外侮、保台衛國的事業。

  “台灣的收復,父親生平的遺志可算達到了,要是有知,一定大笑於九泉。我的殘廢不算什麼,國家能獲得勝利強盛,故鄉同胞能獲得光明和自由,我個人粉身碎骨也值得。請母親不要為我殘廢而悲傷……”1945年10月,得知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的好消息后,林正亨用傷殘的雙手給母親寫下這樣一封家書,字裡行間透露著強烈的愛國情懷。

  除武裝抗日,不少林家先賢通過非武裝抗日形式,持續與日本殖民統治作斗爭。林朝崧、林幼春在台灣創辦“櫟社”,以詩文傳承中華文化、激勵民族精神﹔林獻堂通過堅守傳統文化,積極參與“台灣文化協會”等組織,展開非武裝抗日運動。

  “從武裝抗日到非武裝抗日,從在台灣抗日到赴大陸抗日,日本殖民統治50年,我們家族也抵抗了整整50年。”林光輝感慨地說,霧峰林家的愛國之心、民族之情,是先輩用生命鑄就的。

  銘記光榮歷史

  陝西西安,黃帝陵軒轅廟內,一座名為“台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的石碑頗為與眾不同。石碑上的文字明確寫道,台灣“脫離日寇統治,重歸祖國版圖”。而其中的代表者名字,第一個便是林獻堂——林光輝的曾叔祖父。

  1946年,台灣光復后的第二年,林獻堂等台灣社會各界代表10余人自發組成了“台灣光復致敬團”,前往拜謁黃陵,途中遇大雨阻隔未能抵達,隻好改在陝西耀縣遙祭。60年后,林光輝與“致敬團”后人等完成了先輩未實現的夙願,隨后又多次組織前往祭拜。在林光輝看來,這正是用行動在表達期盼回歸祖國的心情。

  為讓更多人銘記台灣同胞五十年不屈的抗日史,2007年林光輝將抗日志士后人組織起來,成立“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並擔任首任理事長。林光輝等抗日志士后代奔走兩岸,搜集歷史資料,通過舉辦活動、出版書籍,講述台灣人民的抗日事跡,還原歷史真相。

  林家后人、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林銘聰表示,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和台灣光復80周年,歷史意義深遠。“抗戰勝利來之不易,是無數志士用熱血換來的。我們要倍加珍惜如今的和平,也希望兩岸攜手,共同守護中華民族的和平與發展。”

(責編:劉潔妍、張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