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島內珊瑚保育


![]() |
圖為台達集團研發的協作型機械手臂在參與耐熱珊瑚項目。 |
在電腦系統的控制下,協作型機械手臂輕巧地將培育珊瑚種苗的培養皿從1號水池垂直取出,穩穩地平移到旁邊2號水池的上方,再精准地將培養皿浸入2號水池的特定位置。一連串流暢嫻熟的動作,引來嘉賓的陣陣感嘆和掌聲。
近日,首屆“台達國際珊瑚復育研討會”在台灣屏東舉行。會議由台達集團和台灣珊瑚礁學會共同舉辦,珊瑚保育方面的專家學者從全球各地來到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生館”),分享當前科技手段在珊瑚保育中的應用成果。活動現場,台達集團研發的協作型機械手臂演示了參與耐熱珊瑚培育的實驗過程,展現科技與生態保護的結合。
已退休的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戴昌鳳是台灣珊瑚保育的先行者。他在研討會上說,1979年前后,他第一次在台灣南部海岸下水時,海底峽谷滿是大龍蝦、大型石斑魚,水底的珊瑚種類繁多、色彩斑斕。后來由於氣候變遷及過度捕撈,台灣沿海的海洋生物開始減少,珊瑚也出現大面積白化的現象。
“面對生態系統出現的破壞,台灣社會各界開始重視海洋環境的保護。在珊瑚保育方面,台灣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參與起了很大的作用。”戴昌鳳說,為了讓珊瑚可以持續生長,島內科研機構聯合企業、非政府組織一起參與珊瑚培育、海底“種植”珊瑚的工作,希望讓珊瑚的“種苗”可以適應更加多變、復雜的氣候環境,實現不斷繁衍。例如面對台灣近年來沿海不斷出現暖流的情況,相關組織決定進行珊瑚耐溫性的實驗。
“與傳統人工作業相比,協作型機械手臂可以24小時工作,可以讓研究人員從機械、枯燥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同時也更能保持操作的穩定性。”台達主管張楊乾向記者介紹,由台達研發的協作型機械手臂正積極參與耐熱珊瑚項目。該項目由台達與海生館合作,水溫設置在31度至37度之間,共4個水缸,每個水缸的溫差為兩度。“我們希望以跳缸增溫的方式做實驗,加速尋找不同耐熱珊瑚種類的研究進程,提升珊瑚復育效率與質量。”張楊乾說。
台達集團是一家提供電源管理與散熱管理解決方案的企業,創立於1971年。本著“環保 節能 愛地球”的經營使命,台達在生產經營和社會公益方面長期推動節能減碳,致力於環境永續發展。從2021年開始,台達在台灣島的東北角投入珊瑚保育,2023年宣布投入3000萬元新台幣,與海科館攜手成立“潮境珊瑚保種中心”,結合台達專業的節能技術,打造亞洲首座零碳排的珊瑚保種中心。
“台達透過志願者及自身技術投入珊瑚復育,至今已復育1萬株珊瑚,未來5年規劃保存太平洋一半以上、約300種的珊瑚物種,以行動來應對日益嚴峻的海洋生態挑戰。”台達首席品牌官郭珊珊表示,這次首度舉辦面向全球的研討會,希望推動科技應用、AI技術與生物多樣性量化的交流與合作,為珊瑚保育注入更多創新動能。
據介紹,台達集團1992年正式在中國大陸設廠。多年來,台達集團連續冠名贊助大陸的“台達杯國際太陽能建筑設計競賽”,目前已有六個競賽獲獎作品的建筑方案在部分地區落地並投入使用,讓體現低碳、綠色、環保理念的技術成果走進大眾生活,不少項目涉及教育、養老、社區營造等公益領域。此外,台達還推出愛地球——能源教育志願服務項目,到大陸校園為師生傳遞環保理念等。
(本報屏東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