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音樂達人夫婦:讓游人聽見台灣的美

台灣日月潭景區內,頭戴有長鬃山羊角帽子、身披賽德克人的織布,音樂人劉翰安和妻子黃韻齡把當地少數民族歌曲唱給游客聽。
他把身上打扮稱為“穿戲服”,“會引起注意,再介紹到文化層面去”。為吸引游客停下腳步,附近還擺放民族服飾和用具,供免費拍照。
曾是唱片公司制作人,劉翰安從事音樂工作至今已40年。在他看來,唱片裡的流行歌多數是情愛和慢歌,而台灣少數民族的文化和旅游音樂一直沒人做。15年前,他把目光轉向這一領域。
妻子寫詞,丈夫作曲,他們走入少數民族區域,嘗試用歌聲表達各部落的人文、景觀、生態,並發現其中的美。採訪中,他模仿了台灣布農人向天祈禱的八部合音,有如蜜蜂群飛過。他說此期間每一個人可隨時加入演唱,漸成音浪。“這是一群很有音感的人加上一群完全沒有音感的人,合在一起變成一種不和諧的和諧。”
“我們希望能盡量傳達部落的本質,而不僅是歡樂。”劉翰安說,以前很多音樂是為市場而做,他希望用少數民族音樂讓人聽到台灣的美。“如果音樂走向‘文化’,可能會冷門,卻能和永恆接軌。”
台灣音樂人劉翰安(右)和黃韻齡夫婦近日在南投日月潭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 中新社記者 陳林 攝
“隻要是對的東西,一定要勇敢去做,不要害怕。”來自阿美人部落的黃韻齡認真地說,“(少數)民族文化的東西,不要讓它流失掉,不要讓它斷根。”
10年前,他們來到日月潭景區,一個月中有一半時間在演出。
卑南人的《普悠瑪》、阿美人的《迎賓舞曲》、邵人的《貓頭鷹報喜》……一上午三個多小時的演唱中,黃韻齡和丈夫為游客分享了一曲曲動聽的台灣少數民族歌曲。
同樣一身少數民族服飾打扮的她說:“光著腳丫(來此演唱)比較有原味”,好在台灣冬天也“不冷”,實在太冷才會穿鞋襪。
現場,有游客停下腳步靜靜聆聽,不少人拍照錄像,也有“打賞”或購買CD、把音樂帶著走。
談及收入,丈夫劉翰安坦言,自己這樣稍有些名氣的音樂人“會比一般的街頭藝人收入好一些”。他覺得自己的學生更為不易,同樣在旅游景點推廣少數民族音樂,“能夠有人打賞就好了”。
劉的父親1949年從大陸來台。在他年少印象中,生活不易,13個兄弟姐妹讓父親直到70多歲還去學校代課賺錢。
“我想利用余生,把好的東西留下來。”今年60歲的劉翰安說,“如果是為賺錢,我可以去干其他的事,或搞一些大的演出。”
自我介紹曾擔任過台灣數位知名歌手的老師,劉翰安說如果照此進行商業炒作也行,但“意義不大”。他表示,“我也一直在做商業(景點演出),只是希望文化的層面更多一些”。
享有“音樂鬼才”稱號,劉翰安說,他的原創音樂和民謠重編均超300首,有作品獲了獎。“我們一直很努力在做,但影響有限”。他希望能有更好的推廣,隻想好的音樂被重視,被肯定。
正在回想上午所唱歌曲的妻子忽然笑著說:“忘了唱《阿裡山的姑娘》”。(陳林 陳小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