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國民黨主席選舉日趨白熱化:跑出女“黑馬” 影響未可知 

本報記者  吳亞明  馮學知
2017年02月27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中國國民黨前“立委”潘維剛2月24日加入戰局,國民黨主席選舉形成6人競逐態勢。雖說黨主席從“燙手山芋”忽然成為了“香餑餑”、引來那麼多人爭搶是好事,但在國民黨支持者看來,這場選舉從一開始有人就充斥著政治算計、蓄意攻訐,加上綠營、綠媒的見縫插針、挑撥離間,他們因此擔心選舉結果產生之時,也是國民黨再次分裂之始,國民黨前路吉凶未卜。

  揣測非常多

  2月24日上午,潘維剛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參選記者會,現場擠滿了熱情的支持者,國民黨前副主席林澄枝,現任“立委”蔣乃辛、王育敏,前“交通部長”葉匡時都現身力挺。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前副主席黃敏惠也在記者會后到場打氣。

  潘維剛表示,現在需要的是樂於為黨舉才、無私奉獻的領導人,而不是壯大自己、謀求后路的黨主席。她將推動“黨內維新運動”,透過擴大參與、創造可能、改變未來的信念,讓國民黨主張更貼近土地與人民。

  由於潘維剛與洪秀柱同質性高,其參選將主要沖擊洪秀柱的選情,因此有媒體揣測她是受人策動參選,扮演吳敦義的“側翼”。對此疑義,潘維剛回應說,絕對不是這樣,她的最大訴求是擁有黨權但還沒回家的黨員。她說,截至目前尚有60萬黨員還沒補繳黨費,希望自己的參選能喚回10萬有黨權卻未補繳黨費的黨員回來投票。

  潘維剛在受訪時還透露,參選前曾拜訪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吳伯雄、馬英九。拜訪馬英九時,馬英九很開心,也認同她的想法與理念。雖然馬英九表示參選的每個人都支持,所以不太適合幫她聯署,但有活動他願意參加。潘維剛還說,她曾致電洪秀柱,強調大家都希望國民黨好,不會有沖突。

  談到2018年島內縣市長選舉,潘維剛表示成功不必在我,她沒參選台北市長的想法。不過2018年選舉,6個“直轄市”至少要拿下3個,否則黨主席應下台。

  混戰已開始

  6人競逐黨魁,自2000年黨主席開放由全體黨員直接選舉產生后,國民黨主席之爭還從來沒有這麼熱鬧過。不過,國民黨的支持者對此喜憂參半,因為他們看到,有些參選人因為選舉已經不能愉快地聊天了。

  台灣媒體報道說,參選人之一的吳敦義陣營,面對掌握黨機器的洪秀柱陣營,採取料敵從寬、御敵從嚴態度,最近把矛頭指向海外黨員通信投票問題,嚴防有人在海外黨員通信投票過程中動手腳。吳陣營的人士放話說,國民黨在海外有100多個據點的分支黨部,每次選舉黨中央都是以包裹方式,把各分支黨部所屬黨員的選票,統一寄送各支部,再由支部負責人轉送給黨員,這些人如果“心中有偏差”,弊端就很大。對於參選人之一的郝龍斌公開保証明年6個“直轄市”選舉至少拿下台北市和新北市兩個,吳敦義暗諷說“輕諾者寡信”。

  郝龍斌受訪時則說,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做得好不好,自有公斷,他不評論。他對國民黨未來路線很清楚,走集體領導、核心決策方式,讓國民黨更接地氣、更有戰力。當被問到難道洪秀柱完不成改革、團結與勝選的政治任務時,郝龍斌表示,如果洪秀柱做得到,就不會有民進黨支持度不斷下滑、但國民黨支持度卻沒上升的情況。

  洪秀柱陣營的國民黨副主席陳鎮湘則在地方黨部座談時火力全開,質疑吳敦義會不會變成第二個李登輝,他還要參選人之一的詹啟賢先把陳水扁“兩顆子彈”的事情交代清楚再說。陳鎮湘表示,中國國民黨的招牌,如果中國兩個字拿掉,就變成台灣國民黨。如果這樣,台灣國民黨和台灣民進黨有什麼區別?如此會變成裡外不是人,大陸會認為國民黨背叛一個中國,台灣老百姓則會質疑國民黨是不是變色龍。

  台商也焦慮

  國民黨黨魁之爭空前激烈,大陸台商也不能置身事外。台企聯會長王屏生日前以個人身份表態支持現任主席洪秀柱,表示會盡全力幫洪秀柱拉票,推估至少有六成大陸台商“挺柱”。

  台灣《聯合報》報道說,相較於2016年台灣“總統”選舉時大陸台商成立“挺柱”后援會,國民黨主席選戰台商不便公開動員號召,但包括王屏生、台企聯榮譽會長張漢文等重量級大陸台商私下已經積極運作“挺柱”。

  王屏生表示,國民黨主席選戰他喜憂參半。喜的是,曾被視為“燙手山芋”的黨主席位子大家爭搶,代表國民黨有希望,沒有被打趴下。憂的是,國民黨黨內大佬仍是洪秀柱連任最大阻力。

  王屏生認為,洪秀柱的兩岸論述清晰,也被大陸方面認同。他認為,兩岸歷經多年發展,應再積極拉近關系。他同意洪的主張,即兩岸未來目標是謀求統一。可是洪的兩岸論述還沒飄過台灣海峽就被國民黨某些人攔下,並被簡單粗暴地解讀,搞得面目全非。

  王屏生不諱言,洪秀柱在國民黨危難時刻毅然征戰“總統”大選,卻遭“換柱”,他對國民黨一路來的操作有很大的意見。他說,現在有很多台商焦慮洪秀柱不能連任黨主席﹔因此他以個人名義站出來,表態支持洪秀柱,隻有洪當選國民黨才有希望,兩岸才能回到和平穩定、互利共贏的道路。

  (本報台北2月26日電)

(責編:劉潔妍、常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