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學習 延遲招生 多元錄取
台灣高校招生改革爭議再起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
建國中學高三班級門口皆挂有粽子形狀的布包,下面寫有學生心願,寓意“包中”。 |
台灣12年義務教育“新課綱”將於2018年正式實施,隨著實施日期越來越近,與之配套的高校招生制度如何改革成為島內焦點。近日,台灣169所高中校長和教務主任提出聯署方案,要求在2021年開始實施的大學考招延遲到高三結束后的七八月進行,確保學生學習完高中課程。
學測太早無心上課
高中校長們之所以有這樣的呼吁,乃是不滿現今的大學招生日程影響高三的正常教學。“在現行制度下,高三上學期學生忙著准備‘學測’(注:大學學科能力測試,考語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等5科),下學期又要准備申請入學資料,根本無心上課。”高雄瑞祥高中校長林香吟表示,必須要借實施“新課綱”的機遇糾正存在20多年的亂象。
據記者了解,台灣自2002年廢除“一考定終身”的“聯考”,改以多元入學方式以來,林香吟所指出的問題便一直存在。在多元入學體制下,考生要在高三寒假參加“學測”,再以“學測”成績為主要依據參加由大學安排的推甄選拔,若推甄失敗或不滿意,還可在下學期結束后參加分科命題的“指考”(注:指定科目考試),依成績參加統一的分發錄取。
事實上,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簡稱“招聯會”)去年年底已提出了改革草案,將推甄時間由原先的三四月份改到五六月份,但台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藍偉瑩並不滿意:“草案仍然把大學招生時間維持在高三下學期課程沒結束前,將導致很多課程被迫提早結束,學生還是無法完成完整學習。”
由於高三學習經歷不完整,學生的高中知識素養與大學課程不銜接成了許多高校不滿之處。台灣大學注冊組主任洪泰雄直言,“學生的基本素養不足,物理、化學、數學隻有高二程度就來念大學,大學教得很辛苦。”尤其讓教育界憂心的是,如果過去的老問題不能在“新課綱”實施前得到解決,將來造成的問題會更嚴重。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葉丙成指出,“新課綱”最重要的就是選修課,而大部分的選修課都開在高三下學期,“如果繼續在高三下學期中申請大學,學生根本無心好好學其他加深加廣科目(物理、化學、社會等),程度會比現在更差,因為他們語文、英語、數學以外的科目都沒有好好學。”
眾口難調方案難產
盡管169所高中聯署的方案得到67.6%的民調支持率,被認為是目前最理想的方案,但質疑同樣不少。
除了招生時間,爭議的另一焦點在於考試科目該如何設置,“招聯會”方案與高中聯署方案大體相似,“學測”考語文、英語、數學或外加自然和社會兩科中的一科,然后考加深加廣的分科測試。然而與現有方案5科全考相比,這兩種方案都被認為不利於了解學生健全人格培養。台北建國高中校長徐建國認為,新方案不利於文理兼修,“學生高二分科后選自然組就不念社會科了,選社會組也不念自然科了。”台灣大學教務長郭鴻基也堅持“學測”應5科全考,“減少考試科目不僅難以考查學生全人格,也不利於拉開分數段,難篩選出人才。”他擔心因此會降低台灣學生的平均學習水平。
更強烈的批評聲音來自於對加重學生升學壓力的擔憂。批評者認為,高中聯署方案將所有的作業都延遲到六七月,變相剝奪了學生二次錄取的機會。徐建國解釋道:“當初為了推多元入學,減輕學生負擔,才會分不同管道和不同時間點錄取學生。若把很多時程點都卡到7月,除了行政作業的時間會非常趕,學生還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考試和申請所有作業,很辛苦。”台中一中學生王迅也認為,“以前‘學測’完,若覺得成績不理想還可全力拼‘指考’,現在不僅樣樣都得准備,而且被剝奪了第二次努力的機會。”
多元入學難關重重
高中聯署方案也加劇了不少人對大學招生重走“分數至上”老路的擔憂。“招聯會”執行秘書、新竹清華大學教務長戴念華坦言,“在招生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已經有明確的大考分數擺在眼前了,多數大學可能就不會耗費時間和人力去參考學生的‘學習歷程’了”。鬆山高中教務主任劉桂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課綱”以“適性揚才、尊重差異”為理念,設置的選修學分佔到總學分的1/3,“許多學分,尤其是彈性學分,無法反映在考試中,如果‘學習歷程’比重降低,學生不願意修跟考試無關的科目,多元入學將流於形式。”
要讓大學重視並提高“學習歷程”的作用和比重,除了要給足夠的作業時間,還要確保“學習歷程”內容的可信度。台灣成功大學副校長黃正弘直言,目前“學習歷程”由各高中自定義,信度、效度低。“若是‘明星高中’的成績,大學較能相信,如果不是,就會擔心內容的真實性。”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長楊世瑞也擔憂,“未來若增加‘學習歷程’的比重,高中要如何確保學生上傳的東西是自己完成,且沒經過任何修正?”
爭議須排除,難關要突破。按照“招聯會”的計劃,2021年高招新方案將在3月定調。台中市僑泰高中教務主任溫順德憂心忡忡:“所剩時間無多,然各界主張南轅北轍,始終難以建立共識。”他呼吁台灣教育部門扛起責任,召集相關單位磋商,盡速化解爭議,建立周延完善制度,以免考生焦慮難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