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台灣校園為何難禁毒(觀滄海)

蘆 樵
2017年04月06日06: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台灣,要說有什麼議題能讓藍綠高度一致的,大概就是“防毒”了。近日有台媒爆猛料,據台法務部門統計,查獲毒品總量近10年都在上升,吸食人口下降到6至11歲兒童,12至17歲青少年更暴增3倍。藍綠政客一聽馬上都坐不住了,頻頻炮轟當局。

  作為昔日東亞毒品轉運站,台灣一度深受毒品之苦。歷經十余年治理,社會禁毒頗有成效,沒想到校園毒品問題卻愈發嚴重。少年涉毒,民怨日積,有人認為是台灣現行的《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失之於寬”,建議“要麼多蓋監獄、要麼多蓋醫院”。

  法令是寬還是嚴,可以結果來判定。據台官方報告,在台灣最近10年查獲的毒品中,四級毒品佔了70%,以氯胺酮(俗稱K粉)為代表的三級毒品也在中學校園大行其道。原來,台灣法令按照危害程度將毒品劃分為4級,持有或吸食一、二級毒品要追刑責。對吸食較普遍的三級毒品的,最低隻罰1萬元(新台幣,下同)罰款與四小時毒品危害課程學習,比汽車酒駕初犯罰2.9萬元還輕。吸食四級毒品則不在處罰范圍內,面對質疑,官方對此的解釋是,這些人可通過教育與輔導方式,避免繼續沾染毒品。

  想法雖美麗,現實卻有點殘酷。且不論學校是否具備相關的輔導能力,在朋輩關系明顯強於師生關系的中學校園,單純依靠個案輔導已無法阻斷毒品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台北市最近3年涉毒的高中職學生,三成集中在兩所學校。青少年吸毒呈現集中化傾向,一個吸毒、一片染癮。

  簡單地輕罪重罰固非治本之道,但相應力度的懲戒,仍然是警示違法行為的必要手段。根據官方統計,青少年使用毒品的前三大原因為“好奇、無聊、趕流行”,以近七成的比例居前例,許多青少年甚至還不知道吸食氯胺酮是違法行為。

  青少年無知者無畏,身為管理者的社會各方卻難辭其咎。最近兩年,台灣各地警方開展過多起毒品清剿運動,雖抓獲了不少制毒販毒分子,卻也抬高了毒品價格,導致涉毒青少年為買毒品鋌而走險。在毒販的百變營銷面前,立法者也顯得反應遲鈍。毒販把毒品重新包裝成茶包、咖啡包、梅子粉或小饅頭,讓民眾誤食外還可以躲避查緝,現行規范跟不上毒品的推陳出新。而學校為維護聲譽、少惹麻煩,即使發現了有吸毒跡象的學生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有關校園毒品議題的聲音挺多,遏制毒品擴散的辦法也提了不少,有些聽起來還挺靠譜。比如,學生健康體檢增加驗血、驗尿項目,及早發現涉毒學生﹔對吸食氯胺酮的青少年進行強制戒毒治療﹔降低持有毒品起訴的門檻……然而,一切都還在路上。

  盡管形勢看起來已經如此嚴峻,要求採取堅決措施的聲音也越來越大,當局卻依然表現得“雷聲大雨點小”。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台灣就陷入了一種怪現象:法令由嚴入寬易,由寬變嚴難﹔對違法者越來越寬容,對守法者卻越來越冷漠。若繼續讓“好人主義”當道,毀掉的將是台灣明天的希望。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06日 20 版)

(責編:劉軍濤、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