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通訊:台灣“慰安婦”阿嬤陳蓮花的“放下”與“放不下”

2017年04月28日08:0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中新社台北4月27日電 題:台灣“慰安婦”阿嬤陳蓮花的“放下”與“放不下”

  中新社記者 龍敏 劉舒凌

  “蓮花阿嬤還是未等到日本政府的道歉賠償。”

  台灣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康淑華27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一個遺憾。

  7天前,被稱作蓮花阿嬤的陳蓮花因腸道破裂引發感染而離世,享年93歲。

資料圖:2016年12月10日,台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在台北開館。圖為92歲的台籍慰安婦陳蓮花阿嬤站在紀念館展出的阿嬤們親手制作的藝術作品面具前。<a target='_blank'  data-cke-saved-href='http://www.chinanews.com/' href='http://www.chinanews.com/'><p  align=中新社記者 劉賢 攝">

  資料圖:2016年12月10日,台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在台北開館。圖為台籍慰安婦陳蓮花阿嬤站在紀念館展出的阿嬤們親手制作的藝術作品面具前。中新社記者 劉賢 攝

  1924年出生於台灣北部汐止的蓮花阿嬤,從小被送做養女,為幫家計在台北南港一家草繩工廠當女工,19歲被半欺騙半強迫地帶到菲律賓當“慰安婦”。當時20多位同行台灣“慰安婦”,最后隻剩她和另一位女子生還。

  康淑華介紹,離世前,最讓蓮花阿嬤放不下的,是日本政府仍不道歉、賠償。

  五個月前,台灣首家“慰安婦”主題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揭牌。關於日本政府對“慰安婦”問題的態度,蓮花阿嬤受訪時紅著眼眶說:“年紀這麼大了,等到日本開心才要來賠償時,我們可能都走了。”

  讓康淑華感到幸運的是,去世前,蓮花阿嬤放下了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台灣婦女援救基金會資深督導楊麗芳也回憶道,蓮花阿嬤十幾年前開始接受基金會援助,但一直不願公開身份。蓮花阿嬤曾說,“我過去一直擔心那些朋友若知道我的過去,不知會如何看我。”

  康淑華說,據統計,二戰中約有1000至2000位台灣婦女被迫淪為“慰安婦”,其中基金會訪談過的有59位。幸存的阿嬤們回到台灣,多數無法生育,加上傳統社會的性迷思,使得她們明明是受害者,卻仿佛戴罪之身,遭人輕視。有阿嬤甚至給自己“一生像垃圾”的評價。

  台灣婦女援救基金會自1996年開設“身心照顧坊”,用戲劇、攝影等方式幫助“慰安婦”阿嬤走出傷痛。

  康淑華回憶,蓮花阿嬤特別喜歡攝影,她頗有藝術天分,拍攝了一系列以蝴蝶為主題的作品,令人驚艷。此外,蓮花阿嬤還當起一日歌手,赴專業錄音室錄制唱片。

  當基金會2010年籌拍第二部“慰安婦”紀錄片《蘆葦之歌》時,蓮花阿嬤終於卸下心防。面對鏡頭,她說:“這幾年,看到你們對我的關心及努力,我覺得,我應該要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讓年輕人知道,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此后,蓮花阿嬤積極出席各種與“慰安婦”相關的活動,2014年遠赴日本參加《蘆葦之歌》放映會。

  康淑華認為,蓮花阿嬤最后接受了自己,放下了不應該背負的沉重。

  隨著陳蓮花離世,台灣目前已知還健在的“慰安婦”僅存2位。雖然還可以正常走動,但她們年事已高,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台北迪化街一段256號,曾是蓮花阿嬤從南洋返回台灣后賣冰謀生的地方,現在是台灣婦女救援基金會獨立募資經營的“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通過“慰安婦”制度緣起、幸存者生命故事、維權運動等常設展,以歷史文獻及實物、多媒體影音等方式呈現“慰安婦”的遭遇與抗爭。

  康淑華表示,阿嬤們逐漸凋零,但歷史不容遺忘,回蕩在風裡的“蘆葦之歌”不會停息,因為“我們還要繼續奮斗,直到公義真正實現的那一天”。(完)

(責編:陳彥彥(實習)、常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