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可食公園” 愛你不容易(看台灣)

本報記者  陳曉星 文/圖
2017年04月30日09: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台北街頭一處拐角空地種上蔬菜,配合殘牆上畫的清新畫面,成為城市風景。

  在城市裡種菜自給自足是不少人的夢想,台灣幾年前就喊出“田園城市”的口號,鼓勵利用社區、路邊、公園的公用土地種菜,把以往的花草景觀變為“可食公園”。

  近日,台北市大手筆地在離101不遠的黃金之地開辟了首座田園公園——景勤1號公園。公園佔地6000平方米,其中有1000平方米種植迷迭香、薄荷、紫蘇、桂花等可食植物,先由台北市政府公園處種植養護,市民可採摘帶走,但不能連根拔起,以免影響植物再生長。開放市民體驗一段時間后,市民或團體可申請認養,在假日裡有地可種。

  台北市政府一直宣傳田園城市是潮流,能讓都市人關注作物的生長過程,找回與土地的情感,紓緩壓力,放鬆心情,提升人的滿足感。但“可食公園”雖美,打造起來不易,這需要法規配套、社區支持、市民素質。

  按台灣現行規定,城市公用地不能栽種經濟作物。就算法不責眾,菜栽在馬路邊被嫌棄有污染,在社區空地和街心公園也有麻煩。社區居民意見不統一,就算有心種點什麼,又擔心被“偷菜”,社區負責人鄰裡長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田園城市進展不大。以台北市為例,全市有374座鄰裡公園、241處公有空地,“可食”的隻有34處。台北市決定未來新增公園都要有田園用地,堅持“田園”下去。

  事在人為。相比台北市,近鄰新北市的“可食公園”充滿生機,全市已有379處可欣賞又可食用的田園風景,主要種植蔬菜、水果、香料、香草及中草藥,種植者可自己決定種什麼,地點包括樓下空地、巷弄路邊、陽台、校園、屋頂等。新北市的經驗是推廣屋頂農場,先在13個小區試點,讓46個閑置屋的屋頂變身生態農場,現在屋頂農場總面積已達2600多平方米。

  屋頂農場計劃由環保局執行,他們評估建筑承載力,劃定種植面積,和住戶一起設計種植方案,提供薄層種植土、水生植物池、架網等,並培訓種植和廚余堆肥技術,這套運作已得到住戶的認可。

  新北市的屋頂農場示范點之一鶯歌區東鶯裡活動中心,屋頂由居民設計、維護,120平方米種滿空心菜、絲瓜、火龍果等,收成屬於東鶯裡老人食堂,活動中心還因屋頂農場而涼爽,省了一筆空調電費。社區居民有了共同的話題,經常在一起討論種植技術,相約一起培植蔬果,凝聚了社區的感情。新北市環保局表示將逐步擴大合作范圍,與社區、學校、公園合作,把有條件的空間都納入“城市田園”,提升城市的綠化率,滿足都市人回歸田園的休閑願望。

  新竹縣將“城市田園”與養老產業結合,新埔鎮為老人量身打造了“免彎腰菜園”,架設網格,或墊高,或挂在牆上,讓老人家不彎腰就可種植、澆水、除虫。種植是大多數老人喜愛的休閑和運動方式,以往苦於彎腰吃力不能享受田園之樂,現在站著、坐著就能種出西紅柿、菜花等,自己吃不了還能分給兒孫和鄰裡,獲得了難得的成就感。

  “城市田園”推廣的確不易,但仍然有發展空間。以台中市為例,他們以承租閑置空地的方式推廣“城市田園”,報名者眾,要抽簽分配供不應求的空地。去年合約期滿后,台中市政府收回了出租空地建房,不少租種者表達不滿,想繼續當“假日農夫”。

  現在台灣各地不少縣市都以政府規劃或出租空地的方式,給城市人開辟一個小菜園,期望達到綠化和健康生活雙贏目標。

(責編:劉潔妍、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