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兩岸同名的大學
台灣交通大學校內雕塑“飲水思源” |
台灣東吳大學校門 |
歷史的風雲際會,使海峽兩岸出現了很多饒富趣味的事情。就拿大專院校來說吧,出現了許多兩岸同名的學校,大陸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蘇州大學和暨南大學,台灣也有這些大學(東吳大學英文名稱就叫蘇州大學)。如今兩岸的這些學校彼此都建立起許多的聯系,在合作培養人才、探索前沿科學等方面都有交流。
在介紹台灣清華大學前,先說一段歷史故事。1948年的一個冬日,清華大學學生正在上課,解放軍突然從南口進至北京西郊,與國民黨守軍在學校牆外交火。不久,國民黨軍隊退守城內,清華園因此被解放軍掌控。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碰巧於前一天入城公干,當時交通斷絕,隻好留在城內。蔣介石眼見局勢不妙,就派飛機把梅貽琦接到南京。再后來,即1956年,台灣清華大學“復校”,梅貽琦依舊是“校長”。
台灣清華大學建於新竹的赤土崎,離台北不到百公裡,佔地1300畝。1956年招考原子科學研究所首屆研究生時,雖有學校的建制,但無學校的影子,錄取的21名學生隻能暫時借台大上課。直到第二年秋季,首批校舍完工,才開始在新竹上課。所以整體說來,台灣清華是從原子科學研究所起步,慢慢發展壯大,逐漸成為理工大學,進而擴大到人文科學領域。如今,台灣清華大學在島內是數一數二的大學。
人們都知道,清華大學建校源自庚子賠款,但很少有人知道,百年后的今天,這筆款項仍在運作,即使到現在,台灣的清華大學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台灣清大校長陳力俊表示,1949年,梅貽琦前往美國處理“清華基金”保管運用事宜。1956年,清華在台建校,梅貽琦借用清華基金利息補貼教授薪水,並興建宿舍。清華基金的經費來源,是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代管庚子賠款的紅利等。陳力俊說,即使到現在,台灣清華大學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他說,外界常以為清華基金是兩岸清華各取一半,但根據他和北京清華前校長顧秉林的確認,証實這筆基金僅撥給新竹清華。
兩岸清華人雖隔山隔水,但卻心心相印。有趣的是,台灣清大的校史介紹還是從北京清華大學開始算起,其校訓、校徽和校歌,跟北京清華大學也是一樣的。去年,兩岸清華還第一次共同慶祝百年華誕,雙方各派了代表團互致祝賀。新竹清華大學副校長葉銘泉說,台灣清華的前5任校長都出自北京清華,他們把治學理念、育人精神和校風都帶到了新竹清華。兩岸清華人在一起,總有著別樣的親切。
台灣交通大學雖然比台灣清華大學建立晚了兩年,但兩個學校幾乎有著相似的發展經歷,且都設在新竹。1958年6月1日,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正式成立。同年,招收了首屆研究生。與台灣清華大學一樣,在新竹校舍未建成之前,也是先借台大工學院的教室上課,校方另外租用民房作為學生宿舍。交通大學的電子研究所,為台灣電子科技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年,台灣第一台電視發射機、第一台電子計算器、第一個激光器、集成電路,都是由這個電子研究所研制成功的。同時,研究所也培養了許多電子信息科技方面的人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交通大學與台大、清華大學一樣,成為島內位列三甲的學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第一個高科技園區選址也在新竹,與這兩所著名大學非常有關聯,形成了相當理想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基地。
孫中山先生當年創建了一武一文兩大學府。武為黃埔軍校,文為廣東大學,1926年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台灣的中山大學1980年才開始建校,校址選在風景宜人的高雄西子灣,經過30多年的辛勤經營,中山大學從創校的4個學系、兩個研究所、學生189人,發展成為今天有文、理、工、管理、海洋科學、社會科學等6個學院,共計20個學系的綜合性大學,也成為南台灣的學術重鎮。
19世紀中葉以后,清廷不敵外國侵略,被迫簽下無數不平等條約。伴隨著連連潰敗的戰事,社會呼吁改革及學習列強之長的聲浪日漲。在這樣的背景下,博習書院、宮巷書院在蘇州誕生,中西書院在上海誕生。1900年,3個書院合並,同時在蘇州天賜庄博習書院舊址擴建大學。這就是東吳大學,20世紀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后來,又改名為蘇州大學。台灣的東吳大學於1951年開始建立時,只是在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立的東吳補習學校,當時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3科,另設比較法律1科,限大學肄業兩年者報考。1954年,因辦校成效顯著,提升為東吳大學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4系並附設外文系,成為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
經過幾十年的耕耘,如今東吳大學已成為島內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其法律系更是聞名遐邇。有趣的是,東吳大學的英文名稱就叫“蘇州大學”。
台灣的這些學校,除了暨南國際大學外,都從大陸時期的創校日計算校史。而且,與大陸相對應的學校有著多方面的交流合作。這也算適時之舉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