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第二屆中華設計獎“鎮海杯”旅游文創產品設計大賽頒獎儀式在甬舉行

2019年04月15日10:10 | 來源:中國台灣網
小字號
4月12日下午,第二屆中華設計獎“鎮海杯”旅游文創產品設計大賽頒獎儀式在浙江省寧波市舉行。(中國台灣網 李奕均 攝)
4月12日下午,第二屆中華設計獎“鎮海杯”旅游文創產品設計大賽頒獎儀式在浙江省寧波市舉行。(中國台灣網 李奕均 攝)

4月12日下午,第二屆中華設計獎“鎮海杯”旅游文創產品設計大賽頒獎儀式在浙江省寧波市舉行。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職業教育社十一屆理事會理事長陳昌智,寧波市委副書記、市長裘東耀,國務院台辦交流局局長黃文濤,中華職業教育社黨組書記方乃純,浙江省台辦副主任章啟忠等領導,以及台灣設計聯盟理事長林磐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魯曉波等出席頒獎儀式。

參賽作品《戲說乾隆》與《十二生肖拼板積木》分獲產品組和概念組金獎,第三屆中華設計獎同時啟動。

兩岸創意創新之花交相輝映 “文化創意+”潮流涌動

第二屆中華設計獎秉持“適應市場,兼具文化性、創新性、實用性”的設計要求,共收到來自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以及德國、意大利、塞爾維亞、韓國等500多所高校、機構、設計公司的參賽作品5724件,總投稿數比上屆增加62%,地域分布也更廣泛。歷經兩屆,中華設計獎已成為文創界最有影響力的重要賽事之一。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職業教育社十一屆理事會理事長陳昌智在致辭中表示,非常高興看到通過中華設計獎的優質平台,兩岸的創意創新之花交相輝映,通過頒獎、展覽、設計師與企業交流等環節,激發了海峽兩岸暨港澳和海外設計師的創作熱情和創新活力,匯聚了新生代設計力量,促進了青年在設計和知識產權領域的交流合作, 從而推動了中華設計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寧波市委副書記、市長裘東耀致辭表示,近年來,寧波的創新平台越來越多,創新人才越來越盛,創新氛圍越來越濃,“文化創意+”作為新的潮流正在寧波蓬勃興起。熱烈歡迎海峽兩岸的設計師和創客朋友關注寧波,踴躍參與寧波的創業創新,共同挖掘文化創意產業的“富礦”,共同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高端化、融合化、國際化發展。

弘揚中華燦爛文化 推動兩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

大賽旨在弘揚中華文化,激發旅游商品產業創新,提升旅游文創產品附加值,打造創新創意的中華旅游文創商品,吸引和選拔具有創新意識和優秀設計能力的兩岸青年設計人才,支持、鼓勵青年人將設計成果在大陸落地孵化,助力台灣青年在大陸實現創業夢想。

國務院台辦交流局局長黃文濤在致辭時表示,兩岸的設計作品和創意各有特色和巧思,都展現出富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風採神韻和審美品位。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兩岸中華兒女的根和魂,它也是兩岸文創設計產業最豐富、最寶貴的資源,是彼此合作發展、融合發展天然的深厚根基。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闡發和應用,將為兩岸文創設計產業注入豐沛的動力、豐富的內涵。希望兩岸文創設計界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力兩岸文創設計產業蓬勃興旺。

台灣設計聯盟理事長林磐聳表示,本屆大賽以“旅游文創”為主題,十多年來台灣投入在“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有了亮眼的成績,而大陸近年來也在“文化創意產業”開創出傲人的產值。他說,“文化創意產業”是個復合名詞,可以將之拆解為“文化”“創意”“產業”三個名詞,若將這三個名詞排列組合,將會形成一個有趣的三角結構模型,剛好可以說明兩岸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競合關系。

“交流”與“合作”是在頒獎儀式上嘉賓們反復提到的關鍵詞。中華設計獎作為溝通兩岸設計領域的平台,將在促進人才交流與推動產業合作上持續發力。

促成優質項目落戶寧波 搭建作品落地成長“夢工廠”

鎮海區政府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熱忱歡迎獲獎創客攜產品落戶鎮海,參與中官路創業創新大街建設,我們將當好“店小二”,為廣大創新創業青年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據介紹,作為“寧波幫”的發源地,中官路創業創新大街歷來不乏創業創新的氣息、勇氣和干勁,特別是鎮海區委、區政府自2016年提出打造中官路創業創新大街以來,發揮創新要素、產業要素和保障要素的疊加效應,加速推進數字經濟、新材料、新智造三大產業建設,為創客及團隊提供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以及項目、導師、渠道和場地的全要素“創業生態鏈”,搭建起創客夢想騰飛的平台,也是大賽作品落地成長的“夢工廠”。

在儀式現場還舉行了“設計精英面對面”圓桌對話,兩岸設計大咖分享各自心得。

12日上午,兩岸嘉賓一同參加2019中國(寧波)特色文化產業博覽會開幕式,並到文博會展館參觀中華設計獎優秀作品。

此次活動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指導,中國台灣網、中華職業教育社、寧波市鎮海區人民政府、寧波文博會組委會、台灣設計聯盟主辦,上海宜拓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承辦,杭州市中華職業教育社協辦。(完)(記者 張亞靜 李奕均)

(責編:任付麗(實習生)、劉潔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