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台灣疫情如何走出困境

2021年07月28日09:1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6月12日,在湖南長沙高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名台胞在接種疫苗前測量體溫。新華社發

  自2021年5月以來,台灣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加劇,確診和死亡人數陡然上升。面對台灣疫情的暴發,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在記者會上堅定表示:“大陸各界始終心系廣大台灣同胞的生命健康安全,我們願意盡最大努力幫助廣大台灣同胞盡快戰勝疫情。”

  遺憾的是民進黨當局玩弄“政治算計”,一次次無視大陸早已釋放出的同胞善意,編織謊言詆毀大陸。他們惡語相向,聲稱“對岸不必假好心,隻要大陸不阻撓,台灣地區就可以更快速地從國際上取得更多可靠的疫苗”。他們刻意將疫苗問題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不僅在大陸疫苗入台問題上設置政治障礙,而且還倒打一耙說中國大陸想通過疫苗入台一事來“矮化”台灣。這一歪曲事實的說法,蒙蔽了島內相當一部分民眾。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被世人嘲諷為“全世界都在防病毒,唯有台灣在防大陸疫苗”。

  從“防疫模范生”到“疫苗乞丐”

  台灣島內疫情突然反轉讓民進黨當局丑態百出,從原先的“超前部署”秒變疫苗短缺,從“防疫模范生”淪為“疫苗乞丐”,“以疫謀獨”是這一問題的症結所在。

  在疫苗的操弄方面,民進黨當局向美日“搖尾乞憐”,出盡洋相。2020年3月,台灣以每周向美國捐贈10萬個口罩為代價,換取了所謂的“台美防疫伙伴聯合聲明”。利用疫情,加強美台關系,民進黨當局有點得意忘形。然而在當前台灣疫情泛濫之時,防疫伙伴美方的疫苗卻遲遲不見蹤影。直到台灣“駐美軍事代表團”與美國在台協會(AIT)簽署了兩項金額合計高達487億元新台幣的軍購案合約之后,美國方面才表示捐贈疫苗數量由最初的75萬劑加增至250萬劑。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當前囤積的疫苗數量之多足夠7.5億人接種。區區250萬劑疫苗對美國來說只是九牛一毛,對台灣2300萬民眾而言亦無疑是杯水車薪。民進黨當局卻將此稱為“患難見真情”,高調表示感謝,大搞美台“協同抗疫”的政治操弄,島內相當多民眾被蒙在鼓裡。

  不顧台灣民眾安危的極端政治行為

  台灣民進黨當局在尋求疫苗方面不僅仰仗美國的“恩賜”,而且對日本也寄予厚望。然而,回顧一下日本向台灣提供疫苗的過程,卻讓人唏噓不已。日本政府批准使用的新冠疫苗有輝瑞、莫德納和阿斯利康三種。據日本國內媒體報道,日本預訂的1.2億劑阿斯利康疫苗,並未被列入日本國內公共接種疫苗種類,而是提供給台灣地區以及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5個東南亞國家。因阿斯利康疫苗存在導致血栓和血小板減少症等副作用的可能性,3月份以來,荷蘭、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德國等20余個歐洲國家已相繼停止接種。

  日本先后於6月4日、7月8日與7月15日三次分別向台灣贈送了124萬、113萬與97萬劑阿斯利康疫苗。自台灣開放接種日本贈送的阿斯利康疫苗后,頻頻出現接種者猝死的案例。對此,盡管台灣綠營媒體與日本相關媒體也作出了各種辯解,但種種跡象表明,阿斯利康疫苗的安全性存疑已是不爭的事實。事實上,日本向台灣多次捐贈阿斯利康疫苗,隻不過是通過政治手段對國內“廢棄”疫苗進行了有效利用。

  在疫情蔓延、病毒多變的當下,民進黨當局夜郎自大,拒絕普篩,瞞報確診人數,以掩蓋其在防疫上的政治決策錯誤﹔拒絕接受大陸疫苗,卻開放接種安全性存疑的阿斯利康疫苗,這完全是不顧台灣民眾安危的極端政治行為。台灣老百姓成為蔡英文挑起的這場兩岸政治博弈的犧牲品與直接受害者。抹黑大陸疫苗的民進黨當局寧可讓台灣民眾付出生命健康代價,也要死硬抗拒大陸疫苗進入台灣,暴露了民進黨當局的政治本性和對民眾生命健康的漠視。

  兩岸齊心方能共御疫情

  眾所周知,台灣地區疫情肆虐,接種疫苗筑起群體免疫長城,方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據估算,台灣最少需要3000萬劑新冠疫苗,才能建立起有效的防疫安全網。

  在新冠疫苗接種方面,大陸是有底氣的,據國家衛健委通報,截至2021年7月21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149160.5萬劑次。主動借鑒大陸優秀的抗疫經驗和成果,對台灣地區戰勝疫情而言,有百利而無一弊。

  疫情不是兒戲,台灣民眾的生命更非兒戲,民進黨當局依然意識形態作祟,政治操弄當頭,利用疫情制造兩岸對立對抗,實在是有悖天理,有悖人類社會的道德准則,嚴重地損害了廣大台胞的切身利益。

  病毒無情人有情,海峽兩岸同胞同屬中華兒女,骨肉天親。中國大陸無論在新冠肺炎的預防和治療方面,還是接種疫苗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摒棄基於意識形態的政治操弄,兩岸通力合作防疫、抗疫,不僅有益於台灣地區加強防疫工作,盡快戰勝疫情,使台灣民眾的生命健康和利益福祉得到必要的保障,而且有益於修復與改善民進黨當局執政下惡化的兩岸關系,這一舉兩得的事,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作者:陳碩炫,系福建師范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謝必震,系福建師范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劉潔妍、崔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