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近日,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主辦,南開大學、北京魯迅博物館、中國現代文學館、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上海魯迅紀念館協辦,北京台灣會館承辦的李霽野先生誕辰11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台灣會館舉行。 |
魯迅的忠實學生
“未名社”成員
台大外文系教師
與台靜農隔海長相憶……
紅白色調相間的台灣大學圖書館是記者在台北時愛去的所在。這座日式建筑幾經自然風雨的侵襲、歷史歲月的積澱,越發顯得古色古香。置身其中,你一不小心就會碰到舊日民國學人的哪則故事。回到北京,4月2日的台灣會館,李霽野誕辰110周年座談會正在舉行。聽專家們大談李霽野在台灣工作期間為消除殖民影響、重建中華文化所作的突出貢獻,記者不由產生了好奇——這個當年“未名社”成員,著名教育家、作家、翻譯家,與台灣有過怎樣的緣分?
事情還得從1946年說起。新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的許壽裳來函約請李霽野去台北做編譯工作,而且還答應給報銷路費和解決住房。這一消息讓困頓已久的李霽野格外興奮,於是決定全家一起奔赴台北。
在台北,與兩位老友台靜農、李何林一起工作,起初編譯生活還是很愜意的。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編譯館被撤銷。李霽野和李何林經許壽裳的推薦,分別到台灣大學外文系和中文系任教。但他們萬萬想不到的是,許壽裳因贊揚魯迅而被當局仇視並遭暗殺。作為魯迅在北大教書時的學生,李霽野憤怒了。雖然繼續平靜地給學生們上課,但他不斷表現出的鮮明政治態度,再次引起了當局的注意,傳聞有隨時被捕的危險。1949年4月,為避迫害,李霽野挈婦攜子離開台灣,經香港安然抵達天津。
在台大外文系工作時,為給自己傾力翻譯的名著《四季隨筆》加注,他從台灣大學借了一冊該書的原文注釋本。對《四季隨筆》中引述的希臘羅馬作家的文字出處,注釋本都有詳細考証,這給了正在翻譯中的李霽野很多幫助。李霽野深夜離開台北時,這部書不及歸還,便帶回大陸。
值得一提的是,《四季隨筆》中譯本於1947年由台北的台灣省編譯館出版。當時印制了2000冊,許壽裳還特別加印50部精裝本,用以分贈內地各大學圖書館,因為這是台灣回到祖國懷抱后印行的第一批書。
1990年,當年老友台靜農托囑學者秦賢次等專程到天津看望李霽野,還帶來一本台靜農保存多年的《四季隨筆》台灣版。此中情誼,令李霽野異常激動。他將借出40多年的《四季隨筆》注釋本交給秦賢次,請他帶回歸還台灣大學圖書館:“多年來因不能通郵,轉托人又怕丟失,心裡一直放不下這件事。幸而現在兩岸日趨和好,從台北來探親訪友的人日多,現在兩位朋友來自台北,到津看望我,特托他們將書奉還。對不起之處,還望原諒!”
1949年台北一別后,李霽野與台靜農再也沒有機會見面。為了避免政治麻煩,他們隻好間接通信問詢近況,互報平安,有時則是輾轉寄送錄音帶,把自己的聲音傳給對方。1977年12月,台靜農托女兒從美國寄來信、照片和他畫的一幅梅花小品,上面題寫了宋人的兩句詩:“孤燈竹屋霜清夜,夢到梅花即見君。”1986年台靜農又寄來了他書寫的自作絕句多首,李霽野從中選出一首表現祖國之思的,送給天津書法家協會,供他們刻在薊縣長城碑林上,給老友留下個久遠的紀念。
1990年10月9日,台靜農因癌症逝世於台北。這一噩耗使李霽野深深陷於悲痛裡,一年后他寫了一篇風格獨特的散文《記夢》。文章以杜甫《夢李白》中的兩句詩“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起始,記述了他夢中返回故鄉探看老友舊居,並在四川白沙見到台靜農的情景,全文且喜且悲,亦真亦幻,讀后讓人唏噓不已。
90歲高齡的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女士如今依舊健碩,她在天津舉行的另一場李霽野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回憶說,當年赴台后曾專程拜望台靜農和李霽野。后來到了海外,也客串過替兩位老友傳遞信息的任務。“從這些文字看來,李先生實在是一位風格極為淳朴懇摯的性情中人。”有感於此,葉女士曾經寫了兩首七絕送給李霽野,其中一首詩是這樣寫的:“話到當年語有神,未名結社憶前塵。白頭不盡滄桑感,台海雲天想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