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編織願景(觀滄海)

以前,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詞典裡,大陸都沒有“願景”這個詞。直到2005年的4月29日,國共兩黨領導人在北京舉行會談,發布 “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願景”這個詞才扑入大陸民眾的眼帘,並被收入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在詞典裡,“願景”被解釋為“所向往的前景”。
而在台灣,“願景”早就是一個尋常詞匯,台灣民眾也有各式各樣的“願景”,但是有一個“所向往的前景”,一度遙不可及。10年前,民進黨主政下的台灣,政治纏斗,經濟困頓,社會失序,讓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感到失望和挫折,加深了他們對台灣前途的擔心和對個人生存發展的憂慮。太多的緊張對立,太多的不自量力,太多的畫餅充飢,讓台灣民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望和平穩定發展,希望改善和促進兩岸關系。
正是在這種情勢之下,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突破阻撓,排除萬難,毅然接受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邀請“登陸”參訪,踏出兩岸分離60多年后的歷史重要一步。在北京,國共兩黨的領導人坐在一起,就發展兩岸關系和兩黨交往的重大問題開誠布公地進行對話交流,並發布推動兩岸關系和兩黨關系發生歷史性變化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
10年前,“共同願景”確立了國共兩黨的共同政治基礎,提出了兩岸關系發展的正確方向,描繪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美好藍圖。10年來,“共同願景”中提出的大多數主張已經變成現實。特別是兩岸“三通”的完全實現,《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和實施,有力地推動了兩岸的大交流、大合作與大發展,兩岸共同利益不斷擴大。隨著台商、台胞、台生和陸資、陸客、陸生等兩岸互動的不斷增加,兩岸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的基本格局,兩岸社會的融合已經開始起步。實踐証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一條正確道路,堅持沿著這條道路前行,是兩岸負責任政黨的應有作為。
對於國共兩黨之間的交往,民進黨一直“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常說一些“兩岸關系不是國共關系”的話來自我麻痺。其實,民進黨根本不需要有“酸葡萄”心理,大陸方面一再表示,台灣島內的各個政黨團體和政治人物,不管過去說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隻要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都歡迎來大陸就兩岸關系進行交流對話。換言之,對於民進黨來說,他們同樣可以在兩岸關系方面畫出美好“願景”,但前提是,必須丟掉歷史包袱,擺脫“台獨”羈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30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