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遭遇抗爭到贏取信任——台灣八裡垃圾焚化廠的“前世今生”
到垃圾處理廠辦婚宴、游泳健身、拍攝MV,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在新北市八裡垃圾焚化廠,這樣的事情不稀奇。
用廠長陳丁全的話說,焚化廠與周邊社區已是“共生共榮的朋友和伙伴關系”,免費為附近群眾提供婚禮場地,利用發電余熱建設公共溫水游泳池,在附近幫助興建生態登山步道,都是彼此信任的體現。
臨海的八裡焚化廠是新北市三個垃圾焚化廠之一,採用當局投資建設、企業運營的模式,2007年起由台灣水泥公司旗下的達和環保公司運營,日處理生活垃圾等1350噸,用焚燒垃圾產生的熱量發電是主要收入。
與許多地方一樣,在台灣建設垃圾處理廠也常遭居民反對,八裡焚化廠也不例外。上世紀90年代,這裡最初是垃圾填埋場,后來規劃建設焚化廠,招致附近太平村居民的強烈反對,民眾成立“自救會”激烈抗爭,上訪抗議。焚化廠工程2001年才完工使用。
“開始的一兩年裡,也有民眾對我們提出過質疑。”陳丁全說,焚化廠最終贏得居民信任,得益於與他們的溝通互動、嚴格執行環保標准和污染排放公開透明的不懈努力。
記者日前來到八裡焚化廠採訪,偶遇一對新人在此舉辦婚禮,一樓寬敞的大廳擺滿了幾十桌宴席。“我覺得這裡環境還可以。”新郎呂尚恩對記者說。
焚化廠的安全管理負責人說,附近地區居民累計在這裡舉辦了一百多場婚宴,而第一個在此舉行婚宴的人還是當初反對焚化廠項目的青年代表。
焚化廠由知名設計師貝聿銘的團隊設計,廠區建筑獨特造型的玻璃帷幕從遠處看,令人很難想到這是一座垃圾處理廠。
在廠區大門外,設有一塊污染物排放和發電的實時數據電子顯示牌,這些數據在環保部門網站上同樣可以查到,以方便公眾監督。在廠區,聞不到垃圾的臭味,高達150米的煙囪上方也看不到明顯的煙霧。
據陳丁全介紹,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6億元新台幣,用於改善污染控制硬件設施,提高運營效率,實現廢水零排放,有些污染物排放比普遍採用的限值還要低,焚化廠二惡英排放標准為0.05納克,低於許多地方0.1納克的標准。
新北市人口近400萬。為減少生活垃圾產生,新北市改變過去按水量征收垃圾處理費,實行垃圾處理費隨袋征收的政策,即要求民眾購買專用垃圾袋,此舉使生活垃圾顯著減少。目前,新北市平均每人每天產生0.3公斤垃圾,低於全台平均0.4公斤的水平。
對處理非居民生活垃圾,八裡焚化廠實行收費,營收的一部分要用於向當局繳納回饋金,用作環保基金。
作為一座社區一體、兼具休憩中心與環保示范的垃圾處理單位,八裡垃圾焚化廠已成為當地一大景點,每年吸引5萬多人次參觀,還有不少影視劇來此取景拍攝。
據了解,台灣共有24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在實行嚴格的環保標准和回饋金機制等措施后,許多焚化廠有了惠民愛鄰的設施和服務,民眾到這些廠區健身休閑已不再是新鮮事。(記者李來房 陳鍵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