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是“新南向”還是“撞南牆”?

——島內輿論質疑民進黨當局經濟政策

本報記者 任成琦
2016年06月22日07: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兩岸關系停滯不前的背景下,台灣民進黨新當局推出“新南向政策”。該政策打出的旗號是通過結構轉型戰略,要讓台灣經濟“脫胎換骨”,手法是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據台灣媒體報道,新當局負責人蔡英文近日已正式核定“新南向政策辦公室”的設置要點,千呼萬喚之下,總算邁出了第一步。但政治挂帥的思路、先射箭再畫靶的操作手法似曾相識,可上溯到李登輝、陳水扁時代。殷鑒不遠,這次台當局的新政策依舊不為島內輿論看好。

  翻 版

  不用說,“單一市場”點的是中國大陸的名,認為兩岸經濟連結過於緊密,要開辟“第二戰場”。為呼應“新南向政策”正式成軍,島內這些天幾則消息曝光度頗高,都是關於放寬甚至鬆綁東南亞國家的人員簽証拼觀光。且不說效果幾何,問題是,僅僅拼拉人頭赴台觀光就算“南進”了?

  台灣《旺報》援引兩岸問題專家、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長張冠華觀點認為,新當局的這一施政路線,與李登輝反對以大陸為腹地的“亞太營運中心”計劃而提出“戒急用忍”,以及陳水扁強調對大陸經濟自主性的“綠色硅島”計劃,有異曲同工之處。

  “戒急用忍”是與“南向政策”一體兩面的戰略,一方面是抗拒兩岸交流,另一方面鼓勵台商南下勇闖新天地為當局背書。陳水扁上台后重啟“南向政策”。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違反經濟投資規律蠻干,實質效果慘不忍睹。因為跟當地語言文化不同,基礎設施建設落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又出現諸多經濟政治亂象,許多台商投資失利,血本無歸。

  在島內不少業界人士看來,新當局的“新南向政策”雖然老黃瓜刷嫩漆多出一個“新”字,但本質上仍然是過去李、扁所宣示的“南向政策”的翻版,是“先射箭再補畫靶心”——基於民進黨的政治立場而確立的經濟策略。這種情勢,連綠營支持者看在眼裡,也充滿擔憂。有人投書綠色媒體提醒當局說,南向政策不是一項新政策,所以,要避免成為一項“新瓶裝舊酒”的政策。

  張冠華認為,雖然此政策理念思路和李、扁相同,但不同之處在於,民進黨無法根本改變2008年以來兩岸經濟合作的成果,也難以承受兩岸經貿關系大幅后退帶來的經濟沖擊。所以,新南向喊得再震天響,也需要三思而后行。

  利 空

  有民眾在台媒撰文說,新南向要成功,第一要看島內民意認知和支持度。測試一下,請在一分鐘內,說出三樣和東南亞有關的事物。不少人除了印尼外勞和曾吃過的泰國料理,翻眼半天也想不出來其他的。民眾缺乏對東南亞的認知,恐怕是該政策實施起來的一大利空。

  普通民眾如此,當局和業界要南下面臨的處境也不容樂觀。多家島內媒體都盤點細數“新南向”難點,比如:東盟各國內部社會發展貧富懸殊,種族、語言、文化極為多元,戰略目標不一,難用一套思路或策略交流﹔缺乏印度研究力量,鮮有印度語言人才,對印度法律體系的多元復雜也缺乏足夠認知,台灣即便想走進印度,恐怕也會面臨重重文化與制度差異,遠遠不如大陸那麼容易適應。無論哪裡,南向的落腳點,有的地方資源固然豐富,但民風剽悍、天災很多,而另一些地方基礎設施很糟、交通不便,皆非理想投資地點,協定簽再快也無用。台灣若以為組個“國家隊”就可以穩操勝券,是過度天真的想法。

  具體來說,台灣“中鋼”印度冷軋廠一期於去年元月投產,廠商原期待盡快啟動二期256億元(新台幣,下同)擴產,但印度將進口關稅從5%上調至10%,“中鋼”無奈下決定暫緩。台媒援引台灣“經濟部”的說法,該部門“國貿局”對印度當局表達意見,卻一直收不到正面回復,反映台廠在印度布局困境。

  再說越南,台塑越南河靜鋼廠正遭遇棘手的問題。一方面,台塑被越南要求補稅7000萬美元、首座高爐點火儀式被迫延后投產﹔另一方面,今年越南爆發“死魚事件”紛爭,越南漁民近日更到台塑股東會的現場抗議。媒體評論說,台塑是越南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卻一再遭受各種壓力,遑論其他規模更小的台商。更何況,沒有“外交”和資金奧援,台商往往成為“孤狼”。兩年前越南暴動,台商就受到波及,如台塑有4人死亡、16人重傷,損失億元。如果當局新南向辦公室能夠介入,協助台塑處理復雜的環境保護問題,解決投產的困境,業界才可看到推動新南向的決心和能耐。

  棄 陸

  盡管一直要擺脫“單一市場”,“行政院長”林全日前在“立法院”答詢時刻意強調,“新南向政策”不是要取代任何政策,也不是要擺脫大陸在經濟上的影響力,並非是新版“戒急用忍”雲雲。多少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因為大陸的經濟實力帶來的壓力實實在在擺在那裡。

  說到“新南向政策”,很難不拿出大陸的“一帶一路”倡議比較一番。比起台灣以散彈打鳥方式在東南亞發展,中國大陸則是透過“一帶一路”倡議,投入巨資,系統創造中國與東盟間更緊密的經貿鏈接。未來,當“新南向”碰到“一帶一路”,又沒有“九二共識”的緩沖,不但經濟上將形成競爭格局,“一中原則”更可能成為影響雙邊合作的因素。有業界人士提醒當局說,東南亞布局應做好風險評估,因為哪頭大哪頭小一目了然,東南亞不可能棄陸選台。

  2015年10月,國民黨“立委”丁守中在“立法院”質詢時,暗指蔡英文所提的“新南向政策”是昧於整個國際情勢,流沙筑塔只是空話。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會見台灣工商團體秘書長聯誼會訪問團時則認為,“新南向政策”不太可能成功,主要是“違反經濟學的規律”。

  事實勝於雄辯。台灣出口到大陸金額龐大,目前台灣1515家上市(櫃)公司中赴大陸投資者佔77.23%,這些都是東盟和南亞無法替代的。讓台商放棄已經營許久的大陸市場,從西進改為南進,卻不管事實有多難進,無異於斷人財源和后路。林全的話,或許也是出於對台商的安撫心理。

  一項政策誠意幾何,給力不給力,作為主力軍的台商最為敏感,也最有發言權。台灣《聯合報》日前發文認為,外界聚焦新當局“新南向政策”的虛實,而新南向辦公室卻至今未開過會﹔大陸海協會專為台商舉辦的第二輪“一帶一路”考察團就要啟程,更將邀請台灣工商界參加。兩相對照,一冷一熱,高下立判。台商以其靈活度以及在商言商的態度出發,任何局限做法都會被突破,政策務實是現在唯一選項,不能徒托空言。

  張冠華也在《旺報》上強調,兩岸經濟互補互利雙贏,並非被財團壟斷或“紅色供應鏈”等妖魔化論述,他認為透過多層次產業合作方式,構建兩岸產業供應鏈、價值鏈,避免兩岸重復建設與投資,才是兩岸共同努力的方向。這些話,對那些一意向南看的主事者聽來,是否算是逆耳忠言?綜合島內輿論判斷,新南向跟過去舊南向一樣,很可能會撞南牆,甚至撞得頭破血流。區別在於,有人撞了南牆會回頭,有人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責編:王楠(實習)、劉潔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