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教育配合“新向南” 東南亞語成必修

台當局把小學生當“小白鼠”

本報記者  王  平
2016年12月14日03: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台灣高校課堂上,柬埔寨語老師帶同學學習發音。
  (圖片來源:台灣《中國時報》)

  “新南向”從娃娃抓起!從2018學年起,台灣小學一年級學生將面對一門嶄新的“必修課”:東南亞7種語言。台當局教育部門表示,這是為了讓小孩成為“台灣新南向政策小尖兵”。

  “必修”操之何急

  台當局教育部門負責人潘文忠近日出席活動時表示,2018學年將把東南亞國家語言列為台灣小學必選一環,不論新住民(指外來移民)子女或是本地學生,都能接觸到多元語言學習機會,對台灣與東盟國家接軌,會有更多利益。

  台“國教署原住民族及少數族群”教育科科長張世沛解釋,新住民語包括越南、緬甸、印尼、泰國、柬埔寨、菲律賓、馬來西亞等7種語言。小學階段,學生將從本土語言(閩南語等)和新住民語文任選一種成為必修,暫定每周一堂40分鐘。至於初高中階段則將新住民語文列選修,依學生需求彈性開課。

  台教育部門美其名曰,這是給學生多元語言選擇,讓新住民有學習母語的權利。然而東南亞語言是小語種,依常理,應在大學階段列為選修方向才合理。現在竟列為小學生“必修課”,簡直是拿小孩子當“小白鼠”。其政治凌駕教育的本質,與此前恢復媚日“台獨”課綱行徑如出一轍。

  累的是下一代

  學習中英文已經很辛苦,現在還要增加東南亞7國語言,台灣年輕人對此怎麼看?一項調查顯示,67.3%學生認為最需要加強英語能力,其次是日、韓語13.6%,認為需要學習東南亞語的僅2.4%。

  即便在綠營支持者眾多的台灣南部,多數學生家長也對這一新政策表示不滿。高雄家長湛秀英表示,東南亞語言納入課綱,師資首先是問題,台灣雖然有東南亞移民,但並非不經培訓就可上崗教學,如果沒有好師資,隻會誤人子弟。而此前台教育部門也透露,已培訓出爐的教學人員,目前僅能滿足越南和印尼語師資需求。

  台南家長張緯中表示,東南亞語言可改用選修才藝方式,必修實在沒必要,只是增加孩子負擔。檀姓女家長認為,就算是東南亞外籍家庭孩子,長大若沒有回鄉發展,學了也沒用。

  台南市東區大光國小有130位外籍家庭學生,以往開過越南、印尼語課程,學生反映冷淡,僅20人參加。該校老師表示,小學生除國語,若還要挑一項語言,上小二要再學英語,一個孩子腦袋要塞進3種語言,感覺像在念大學。家長們說,政治凌駕教育政策,“累的是下一代”。

  “新南向”撞南牆

  台當局的經濟“新南向”政策,總思路是以東南亞市場取代大陸市場,被島內學者和業界譏為緣木求魚。經濟“新南向”雖只是畫餅,但作為配合措施的教育“新南向”,卻是動作不斷。

  12月9日,高雄中山工商大寮國際學園揭牌啟用。潘文忠出席時表示,該學園也是呼應“新南向”政策,將是全台第一個培育新住民人才重要基地。

  台教育部門還啟動了“新南向招生協作模式”,台“教育部次長”陳良基日前率團赴印度尼西亞舉行“台灣教育展”。印尼高校回訪時,一些台灣私立大學配合當局政策,承諾提供名額讓印尼學生免學費就讀。

  此外,台“教育部青年署”推動赴“新南向國家深度研習計劃”,台灣青年申請至“新南向”國家的國際組織或非營利組織進行2個月深度研習,最高可獲新台幣15萬元補助。

  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王建民認為,蔡英文當局“新南向政策”的論述與具體措施,不僅有經濟、政治、對外關系、區域安全等方面的考慮,還有重要的人文考慮,即意在進一步加強與東南亞、南亞地區文化教育合作,以淡化、削弱兩岸文化教育交流,體現出某種“遠中”或“去中”的“文化台獨”考慮。

  無論經濟還是教育“新南向”,違背客觀規律的行為必然難有成效。對台當局來說,“新南向”與其說是戰略,不如說是遁詞。台灣《聯合報》評論,每當外界質疑新當局中斷兩岸交流,“新南向”就成為民進黨最佳擋箭牌,未來4年,“新南向人生”將是一部永不下檔的鄉土劇。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