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輕人為何喜愛“雲登陸”?
在大陸社交平台抖音上,做健身直播的台灣藝人劉畊宏火了,帶著年輕人掀起一波健身熱潮。在台灣,TikTok(抖音海外版)的影響力也不遑多讓,據統計,其每月活躍用戶高達300萬。大陸互聯網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許多社交應用軟件在網絡世界嶄露頭角,擁有大量“粉絲”。越來越多台灣年輕人也與這些軟件結緣,有的還成為內容創作者,在兩岸交流中找到了一個“雲端”互動、施展才華的大舞台,被形象地稱為“雲登陸”。
忠實“粉絲”
來自台灣的小學老師林怡辰說,她班級裡的學生很早就開始接觸手機和網絡,“TikTok音樂一響,全班幾乎都可以跟著順口溜。”她隨便點開一個視頻,全班響應。TikTok風靡島內,由此可見一斑。
台灣地區谷歌應用商店的熱門應用程序排行榜上,小紅書居首位,已有500多萬次下載量。“題材豐富又好‘刷’、創意足又緊跟潮流”,來自高雄的庭瑄這樣概括她下載小紅書的原因。
25歲的庭瑄是島內網民的典型代表。像她一樣,台灣“Z世代”正成為大陸社交軟件的忠實“粉絲”。他們作為1995年至2009年間出生的年輕人,受數字信息技術、即時通信設備、智能手機產品等影響比較大,所以又被稱為“網生代”“互聯網世代”“二次元世代”或“數媒土著”。台灣媒體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TikTok每月活躍使用者近七成為24歲以下人群,小紅書用戶中以18歲至24歲佔比最高。
據統計,除了抖音和小紅書,台灣年輕人愛用的大陸手機軟件還有新浪微博、微信、淘寶、騰訊、嗶哩嗶哩、愛奇藝、百度百科和知乎等。台灣聯合新聞網稱,追大陸影視劇、看大陸明星和綜藝節目、刷B站或抖音、聊小紅書上的美妝教程,已成為台灣“Z世代”習慣的日常生活。
在“Z世代”年輕人眼中,好玩、有用是小紅書自帶的標簽。上面有很多同齡人會推薦好看的漫畫,還有編輯照片的教學,直至怎麼綁頭發、穿搭和化妝,“真的是百科全書!”台灣“風傳媒”稱,台灣年輕人已從Meta公司旗下的社交媒體“照片牆”轉往小紅書,照片牆被調侃“是老年人玩的”。
拉近距離
在庭瑄看來,台灣是高度娛樂化的社會,這樣的屬性使抖音、小紅書在島內走紅成為必然。她舉例說,身邊有個朋友下載抖音就源於一則搞笑視頻。而娛樂資訊和各類有趣視頻也是兩岸年輕人都津津樂道的話題。
台灣致理科技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張弘遠表示,對衣食住行、流行文化的品位和感動,兩岸年輕人是互通的。台灣年輕人在TikTok上觀看的視頻,多半在大陸版抖音上也有。正因為這種內容的共通,不少台灣青年從未來過大陸,卻對大陸熱門的手機軟件了如指掌,熟知大陸網絡上形形色色的流行語。受小紅書等塑造的網絡社群文化影響,連大陸小學生喜歡吃的零食“魔芋爽”,也在全島年輕人中引發熱議。
“Z世代”年輕人生來與網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對互聯網流行文化及信息極為敏銳。而這一時期,恰逢大陸互聯網科技和文化快速發展,許多台灣青少年自然而然開始使用大陸互聯網社交平台,即使沒有到過大陸,也不妨礙他們熱衷於“雲登陸”。“雲登陸”讓兩岸年輕人的共同話語越來越多。通過這些軟件,台灣年輕人對大陸的關注度和好奇心提升了,不少人還萌生了到大陸實地旅游、學習或工作的念頭。原本在台北工作的宛宛,幾年前選擇登陸西進。如今,她已是小紅書和抖音上小有名氣的自媒體人,粉絲量近20萬。
“我分享的內容多聚焦兩岸生活的同與異,也有個人的心得。”宛宛說,評論區常收到大陸網友暖心回復,一些台灣網友私信咨詢來大陸發展的事項。生活在互聯網時代,兩岸青年之間的距離被社交媒體軟件“拉近了”。
方興未艾
然而,在民進黨當局和“台獨”政客眼中,這些來自大陸的社交應用軟件卻成了洪水猛獸。
民進黨“立委”林楚茵近日在台立法機構質詢時,對抖音、小紅書及西瓜視頻等大陸社群媒體開炮,攻擊大陸通過所謂“生活化的方式”來“進行認知作戰”。隨后又在臉書發文,重提大陸“滲透模式轉化”,告誡年輕人上網“隨時可能被滲透”雲雲。
對此,北京聯合大學教授朱鬆嶺分析說,民進黨當局編織的“信息繭房”裡,大陸的形象是閉塞、負面的,“如果讓年輕人通過社交軟件看到大陸真實情況,民進黨和‘獨’派如何繼續愚弄民眾?”
“網上滲透說”還沒傳多遠,很快就迎來180度反轉。林楚茵被網友曝出,她自己就設有抖音賬號,填寫的自我介紹是“新聞主播、節目主持人”。非要事事上綱上線,結果啪啪自我打臉。
有島內網友明確表示,選擇小紅書單純就因為好用,看視頻、查資料,內容與政治無關,使用時沒感受到什麼“統戰”。台灣空中大學的學生小王說,島內一些政治人物喜歡拿大陸做文章、扣帽子,“我們有時看到一些新聞也覺得莫名其妙”。
台媒評論稱,台灣年輕人對大陸社交平台的接受度很高,通過新媒體平台讓兩岸年輕朋友多多互相認識、了解,久而久之,會形成兩岸融合發展的新趨勢。這種客觀、理性的聲音,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島內年輕人認同。
“待到疫情結束,我想帶老公回趟台灣,從他作為大陸人的視角拍攝短片,幫助更多大陸朋友了解台灣、喜歡台灣。”宛宛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