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書展賞閱讀之“味”
6月2日至7日,2022年台北國際書展在台北世貿中心展館舉辦,吸引了大批市民。時代在變,熱愛讀書的習慣不變,台北書展和眾多書店一樣,已然成為市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書展30載,熱愛與惋惜交織
本屆書展有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的364家出版社參展,並設置十大主題館及文學論壇等250場閱讀活動。因新冠肺炎疫情暌違兩年,今年特設台北書展30周年特展,以膠囊展間的形式,集納回顧書展舉辦30年來的關鍵字、物件和海報。如2019年的“金庸茶館:武俠不滅”特展,展出金庸的親筆手稿與墨寶,讓武俠小說迷夢回江湖。
受疫情影響,今年有近三成參展單位退展,空出來的展位布置成了特色主題館、影像展或沙龍論壇。一些現場民眾表示展覽形式更豐富,但也有民眾感到惋惜。台灣大學畢業生曾紀萱說,拋開疫情影響因素,台灣的出版業在走下坡路,以前她總要花兩三天時間在多個展館流連忘返,但今年書展隻覆蓋了世貿中心一個展館,最多一天就能逛完。
閱讀習慣改變、書店退潮以及疫情影響,導致台灣人的書籍購買欲降低。數據顯示,2010年台灣出版業產值達367億元(新台幣,下同),近幾年已萎縮至170億至180億元。台灣總出版書籍也從2010年的4.3萬多本縮減到2018年的3.9萬多本。
“台灣出版業也開始往IP影視、數字轉型的方向走,不可否認這是大趨勢,但對真正愛讀書的人來說還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曾在出版行業工作的沈怡昕坦言。
了解歷史,兩岸文化同出一脈
每屆台北書展都設有台北故宮博物院主題展區,前來看展的民眾絡繹不絕。今年,博物院展位設計結合瓷器意象,打造出錯落有致的空間,讓人穿梭其中有一種尋寶的驚喜感。
潘寧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忠實粉絲,她來本屆書展有項重要任務:收集遺漏的台北故宮博物院展覽月刊。因痴迷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收藏,自2015年起,潘寧定期收集展覽月刊。“我這次來是找第429期以前的幾本,希望能夠集齊所有月刊。”
潘寧說,去博物院現場看展給人身臨其境的震撼,而月刊能告訴她更多關於文物的新知。“每一期都有策展人的撰文,還有關於展出文物的歷史背景介紹,最吸引我的就是文物背后的故事,從中可以感受到‘上下五千年’的淵源。”
潘寧喜歡看大陸的《上新了·故宮》等文化類綜藝節目,尤其神往陝西歷史博物館和秦兵馬俑。“看的越多,越感覺兩岸文化同出一脈,根本分割不開。”
時代在變,閱讀需求一直都在
台北書展陪伴了一代書迷的成長。很多現場民眾都滿載而歸,一邊捧著剛買的新書愛不釋手,一邊揶揄家裡的書架已擺不下。
而立之年的陳彥伶說她從高中時期開始“追”書展,平時也會經常光顧書店。“在書展上可以發掘到很多沒有涉獵過的書目,從而拓展自己的閱讀邊界。”
陳彥伶邊說邊展示她的“戰利品”:有心儀作家的新作,有兒時喜歡看的“彼得兔的故事”整套童書,還有因聽了一場論壇“沖動消費”的外文圖書。
“不得不承認實體書的落寞與時代大背景有關,但無論網絡書和有聲書如何發展,總有一部分人喜歡實體書,熱愛閱讀的需求一直都在。”陳彥伶說。
(據新華社台北電 記者岳夕彤、何自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