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德老人独自一人颤巍巍走来,披着一件蓝色外套,看得出来,外套已有年月了。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侄女、黄埔4期生周恩寿的女儿,周秉德委员身上的黄埔精神是与生俱来、厚重凝练的。
两岸一家亲
周秉德委员先后去过台湾三次,切身感受到两岸风俗的相似性。看到台湾的街道以大陆的省市命名,感到很亲切,“毕竟是一家人啊”。在一条普通的街道上,一幢毫不起眼的房子的二楼窗户下悬挂着“蒋孝严办公室”横幅,附近也没有守卫,“这种开放亲民的姿态着实让人感动”。对于台北故宫更是两次到访,藏宝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宣传册、纪念品等外围产品制作的新颖和精美,都使周秉德委员赞叹。
文化和历史的同根同源,是两岸得以交流的基础。在交流中,又看到了两岸发展的不同点,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又进一步促进了交流。以进为进,互融互利。在周秉德委员看来,现在海峡两岸只要一说到“黄埔”是有共同语言的,是不分国共、不分你我的。第一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在台北举办,大陆这边的黄埔将领和后代入住台北的酒店后,当时已经九十几岁的台湾上将许历农亲自到每一位来台的黄埔将领和后代的房间去看望慰问。周秉德委员得知后,赶紧把大家召集到走廊里,和“许老爹”交流、合影。“大家都是黄埔人,有亲情在”。
爱国 革命 忘我
周秉德委员用三个词来诠释黄埔精神——爱国、革命、忘我,这是黄埔军校建立时就开始倡导的,黄埔军校的门联“贪生怕死请往他处、升官发财勿入斯门”直接生动地表达了这一精神。周秉德委员说,“忘我”是“爱国”和“革命”的前提,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信仰,才不会在原则性问题上犯错误。
周秉德说,“我伯伯就是黄埔精神的典型代表,伯伯那时候和我们讲,‘我是国家的总理,不是为周家服务的,是为全国老百姓服务的’”。周恩寿当年正式参加革命工作时,周恩来对弟弟的领导说,“我弟弟的职务要尽量低、待遇要尽量少”。后来12岁的周秉德去伯伯家借住就是因为单位给父亲分配的房子太小,住不开。“文革”期间,周秉德的五弟和六妹在延安农村和内蒙古牧区插队。两年后被基层民兵组织推荐,通过正常手续入了伍,却被伯父要求“脱下军装,离开部队,回到延安农村,回到内蒙古牧区,作个普通农民和普通牧民”。
周秉德现在还担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因为周恩来总理在海峡两岸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崇敬,作为侄女的周秉德委员更加以促进两岸交流为己任。她说,在两岸商贸、文化交流频繁紧密的今天,以“黄埔”为纽带的交流是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一环。
虽然台湾的黄埔军校信仰“三民主义”,大陆的黄埔后代信仰共产主义,但是对于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是相同的、相通的。“台湾方面的黄埔将领会为我们做台湾民众的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使我们更加了解台湾民众的心理和诉求。” 尽管这部分黄埔将领在岛内不占大多数,有时会受到台湾“绿营”的攻击,但对黄埔精神发自内心的认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始终支撑着他们坚定不移。
黄埔精神接力的“发酵”效应
“两岸黄埔一家亲”,黄埔人都是有黄埔情节的,黄埔精神的传承,也是黄埔人之间亲情的延续。对于黄埔精神的传承,周秉德委员有着自己的体验。
在出席两岸交流活动的时候,周秉德委员有时会带着儿子一起。从“跟着母亲”出席到下一辈之间的相互交流、主动来往,黄埔精神得到了接力,两岸交流得到了增进,这就是在黄埔精神传承中,小事情的“发酵”效应。
在已经举办的四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中,都有大陆的黄埔老兵参加,他们的年龄都已经90岁上下,起初他们的境遇不是很好,但是现在有所改善。也许这些黄埔老兵的影响力不是很大,但是作为黄埔人,他们还是不计回报地将促进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责任,黄埔后代也不会忘记对他们的关心和尊敬。
采访结束后,我为老人拍了一张照片,仔细辨别还可以看出老人与周总理的相似处,一代代革命者、一代代中国人,祖国统一的夙愿、黄埔精神的传承,相信第五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会在两岸交流的道路上踏出更深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