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台北9月13日電 (記者孫立極、陳曉星)“一般學校等相關機構對陸生的照顧,多集中於學校課程層面,如果我們可以提供相關資源,成立‘陸生之家’或‘陸生聯誼會’等組織,必將能深化和拓寬兩岸青年學生交流的層面。”中華兩岸經貿投資文化教育協會(簡稱“兩岸經貿投資文教協會”)執行會長黃紫玉今天在台北表示。
今年9月是台灣開放大陸學生赴台讀書三年整。兩岸經貿投資文教協會今天在台北舉辦了一場兩岸高等教育交流研討會。數十位來自北京高校的學生工作者與台灣高等教育界代表,就陸生在台灣的學習生活狀況及兩岸教育交流交換了意見。台灣代表發言時肯定,在台陸生學習勤奮,成績優秀,對台灣學生產生了鯰魚效應。大陸代表者感謝台灣高校師生對陸生的細心照顧,讓陸生很好地適應了台灣生活。與會者也對兩岸教育交流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研討。三年來,陸生赴台人數逐年增加,台灣也在逐步改善陸生學習生活環境,但限制和歧視仍在,比如,在台灣的其它外籍學生都可以參加健康保險,唯有陸生不行。
北京高校學生工作學會名譽會長鄭萼致辭時表示,青年是民族的未來,兩岸青年交流至關重要。陸生到台灣就讀,擴大了兩岸青年學子的交流機會。不但促進雙方結下友誼,還可以增加彼此的文化認同,增強對學識的共同追求。她相信,兩岸教育工作者當下的努力,對兩岸和平發展產生的正面影響,未來幾年乃至幾十年就會逐漸顯現。
台灣政治大學前校長、兩岸經貿投資文教協會理事長張京育表示,兩岸通郵通商通航之后,通人通心還有很大開發空間。他建議,兩岸應該簽署教育交流協議,“有了一頂大帽子,后面的事情有所依據,就容易得多。禁忌並非不可克服,相關部門要認真考慮。”
黃紫玉致辭時則宣布,兩岸經貿投資文教協會正在台灣籌建類似“陸生之家”的民間平台,“為在台陸生聯誼提供資源支持,協助陸生走入台灣社會各層面,提高相互間的認同,同時,提供台生、陸生理性溝通的平台,客觀討論兩岸議題,共同推動中華民族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