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邂逅馬祖“藍眼淚”(行走台灣)

本報記者 吳亞明 任成琦
2015年06月18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藍眼淚。
  “連江縣”政府提供

  近日,台灣媒體做了一個“一生必去的台灣自然景點”問卷調查,結果馬祖“藍眼淚”以近五成的得票率榮登榜首。這幾年,每到春夏之交,台灣島內就涌動“藍眼淚”觀光熱潮。島內外一群“追淚人”上山下海,苦苦追尋,用相機捕捉“藍眼淚”的曼妙身影。

  馬祖“藍眼淚”是什麼?何以如此迷人?原來,“藍眼淚”是一種夜光藻,這幾年在馬祖周邊海域大量繁殖。春夏之交,每當夜幕降臨,隨著海浪的拍打,海面不斷出現藍色的熒光點。夜色中的馬祖海岸線儼然一片藍色夢幻,又仿佛浩瀚的銀河星空。徜徉其間,人們如同置身電影《阿凡達》的奇異世界。不過,馬祖“藍眼淚”僅在春夏交替時節出現,不確定因素很多,想一睹“芳容”,不隻季節、風向、地點要對,還需要一點好運氣。

  有趣的是,除了“藍眼淚”,在馬祖的沙灘上也能踩出“藍腳印”。這並非夜光藻使然,而是俗稱為“星沙”的介形虫。介形虫被踩到,因為驚嚇而發出藍色光芒,顏色與“藍眼淚”相近,也常和“藍眼淚”一同出現。

  馬祖列島本身就是“海上桃花源”,又被稱為閩東之珠。無論是在自然景觀、人文風俗、戰地風情,還是建筑、飲食方面,都極具特色。近幾年又有“藍眼淚”奇景加持,八方賓客紛至沓來。馬祖所在的“連江縣”也乘機擴大宣傳,舉辦“藍眼淚”攝影比賽等活動,大力促進當地觀光事業發展。今年4到9月觀賞“藍眼淚”旺季期間,“連江縣”又規劃了2015馬祖“藍眼淚”系列活動,推出“南竿北海坑道夜間搖櫓觀賞藍眼淚”等游程。

  隨著“藍眼淚”名聲越來越大,馬祖迎來一批“追淚人”。有數字表明,過去馬祖一年平均游客約8萬人次,去年增至13萬人次。除了台灣本島,也有香港等地游客。“連江縣”“藍眼淚”項目承辦人石人文說,今年光是勞動節3天假期就有上千人來“追淚”。“連江縣長”劉增應表示,“藍眼淚”景色絕美,多次獲全球性觀光雜志推薦。“連江縣”建設局長劉德全說,南竿的大漢據點、北海坑道、珠螺灣等,每晚都有三四輛游覽車載游客“賞淚”。東莒的大炮連、神秘小海灣及大埔石刻等地方也常見藍光美景。

  與馬祖借助“藍眼淚”竭力推銷觀光之旅不同,同樣有“藍眼淚”美景的金門縣卻並不推薦。金門縣觀光處長王中聖表示,研究顯示“藍眼淚”是一種生態污染現象,因此金門暫不規劃旅游行程,而是關注“藍眼淚”是否破壞生態、造成海水水質異常變化。

  台灣海洋科技博物館專攻藻類研究的張睿升博士表示,自然界不少動植物原本就存在著“生物發光特性”。單細胞藻類的夜光藻,體內神經能控制熒光酵素,促進熒光素蛋白質氧化,若受海浪拍打等物理性刺激,藻類便會產生光亮。當海中大量夜光藻聚集,海浪拍打下,海岸邊便形成一條條藍色光帶,原理與“赤潮”相似,都是海水富營養化的結果,“藍眼淚”反映馬祖海域可能受到污染。不過並無數據顯示夜光藻具有毒性,會對海洋生物或人類造成直接毒害。

  鑒於此,“連江縣”政府已委托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周宏農繁殖無毒的熒光藻類,希望未來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也能觀賞到健康美麗的“藍眼淚”。周宏農說,他在實驗室培育出可存活半年以上的無毒夜光藻品種,漂流外海也不會產生危害,堪稱“人造藍眼淚”。藻類更有助消除溫室效應,讓生態環境更健全。他的目標是讓台灣的外島四季都能“賞淚”。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8日 18 版)

(責編:劉潔妍、常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