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近日透过“维新基金会”放风将在5月底在香港举办有“两岸论坛”,自己本人则已在美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澳门《新华澳报》16日发文分析谢长廷这个“智多星”的战术,称其使用的是“以外围包围核心”的抄底战术。
文章摘编如下:
谢长廷真不愧是民进党内的“智多星”,就在他透过“维新基金会”放风将在5月底在香港举办有“红绿蓝”智库学者参加的“两岸论坛”之时,他却是人已在美国华盛顿,据说将会拜会卜睿智等人,阐述其“宪法各表”的主张,并作了题为《台湾维新与未来》的演说。
谢长廷此举,显然是民进党“地方包围中央”战略的翻版,采取从美国“反攻”台湾的手法,力图直接向美国白宫阐述其出任民进党主席后,可以带领民进党突破目前的“瓶颈”困境,并可以进一步战胜国民党,实现再次“政党轮替”,来争取美国白宫支持他竞选民进党党主席,并以图展示他是有论述的,以反衬苏贞昌“论述的贫困导致贫困的论述”的困境,以增强自己在竞选党主席过程中的外围得分。
这项战术,与他将在香港举行“两岸论坛”,借助对岸的气场迫力一道,构成“以外围包围核心”的效应,可以说是咄咄迫人。
实际上,从种种迹象看,谢长廷不顾自己曾发出的“退出政坛”诺言,也不顾自己已经是67岁的高龄(相对于追求年轻化的台湾政坛而言),有着要重新投入政坛的强烈志向,其首个标的是民进党主席。
至于是否还有“更上层楼”的规划,则还要看届时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而定。谢长廷要竞选党主席,既是出以“救党”的“公心”,也是出于要把苏贞昌“比下去”的“私心”。
在前者,以谢长廷的立场,是赞同蔡英文在败选检讨报告中所提出的必须调整党的两岸政策的观点的,尽管在具体内容方面还有一些差异。
谢长廷认为,民进党要突破目前的发展及运行“瓶颈”,要在2016年再次实现“政党轮替”,其在岛内的社会政策取向及执政县市官员的执政质量方面没有问题;但民进党最大的“死穴”是在两岸政策方面,仍然死抱“台独党纲”固然是令到多数选民不放心,而党对两岸交流也采取“拒大陆”、“关门”政策,也是使得希望能够享受“红利”的选民们,难以将手中的选票投给民进党的候选人;马英九之所以能在政绩如此低迷的情况下仍可惊险取胜,就是因为选民们对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及表现不放心。
因此,他作为民进党的创党十人小组成员之一,他作为曾任民进党主席的老党干,有责任引导民进党转向,走出目前的困境。而在后者而言,他既要一报苏贞昌在2006年“行政院长”任内,抄袭自己在2005年“行政院长”任内所拟制的经济持续发展规划之仇;也是要延续2007年党内初选阻挡苏贞昌,及在前年党内初选中,暗中“挺英遏苏”的斗争,即使是自己不再争取参选人,也要义助苏贞昌的对手一把,而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首先将苏贞昌从党主席的位子上拉下来,防止他继续利用党主席的职权,为其争取成为“大选”候选人而“挪火煮食”。
谢长廷向美国推销自己,就是要向美国表明,他不是类似大搞“一边一国”、“入联公投”,给美国制造麻烦的陈水扁那类人,也不是苏贞昌那样的拒大陆派,而是可以继续维系台海平静,不会令到美国顾此失彼,因而是可以信赖的人,而争取美国的支持。
谢长廷跑到美国去推销自己,还有一个用意犀利的意图,就是要以自己的“丰富论述”,来反衬一味只顾“冲冲冲”的苏贞昌,由于理论功底的贫困,导致他提不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大陆政策论述,因而形成了“论述的贫困”。
然而,单凭谢长廷自己一个派系及其“宪法各表”理论,是不可能阻挡得住苏贞昌的;何况苏贞昌是现任党主席,可以操控党机器。因此必须联合民进党内其它“挺英”派,共同应对苏贞昌。
而有利的是,在去年5月的党主席选举中,几名参选人大多是宣称为了蔡英文而围剿苏贞昌。因此,只要能团结好这几个派系,就有办法;而这些派系是否派出代表赴香港出席“两岸论坛”,就将是检验他的“联合阵线”是否成功的象征。现在看来,许信良的一派没有问题,吴子嘉、郭正亮、陈淞山等人很有可能会出席。
但倘蔡英文也要选党主席,谢长廷将怎么办?这就要看谢长廷如何与蔡英文协商了,或会两人会有所默契,分工合作。蔡英文不选党主席,专攻2016,避免因“七合一”选绩欠佳而提前折损;而谢长廷则站在党主席的“总操盘”位置,全力为蔡英文辅选。当然,倘在过程中蔡英文有甚么不测,自己则可趁势补上,再战“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