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城市文化思考:一条捷运和一家银行--台湾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台湾频道

(行走台湾)

台北的城市文化思考:一条捷运和一家银行

本报记者  郑  娜  吴亚明

2013年04月18日08: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台北捷运西门站的智慧图书馆。
  吴亚明摄

  台湾工业银行收藏的一位大学生作品《我被表面覆满》。
  吴亚明摄

  一座城市的文化,体现在哪里?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富丽堂皇的大剧院?巧立名目的各种文化节?想在台湾找到这样的文化名片,恐怕不太容易。在台湾,更多时候,文化的魅力来自于普通的人和日常的生活。

  一条不只承担大众交通同时也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捷运(地铁),一家不只追求金钱同时追求文化艺术品味的银行, 在记者眼中,它们分别代表了台湾社会中政府和企业的文化品格。

  台北捷运

  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

  捷运,是台北地铁与城铁的组合,与其他地方一样,台北捷运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台北,捷运不仅是出行工具,也是文化场所。不但为乘客出行提供了诸多方便,还为乘客提供了学习和娱乐的便利,填补了出行时间的空隙。

  每个捷运站入口,都会摆有各种宣传品免费提供给乘客,有演出信息,还有多种语言的台北地图,站内还设有触屏电脑,可以查询一些市政、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较大的捷运站,会经常举办一些免费展览或展示,大多是公益性质,比如有的车站常年展示故宫文物复制品。

  一些捷运站还会根据自己的位置特点,设计一些特别的服务。比如西门捷运站处于西门町之下,青少年比较多。所以西门捷运站设立了一座智慧图书馆,是台湾首座设于捷运的在线无人服务图书馆。这座图书馆针对青少年与捷运通勤族设计,藏书15000本,开放时间为6时—24时。

  台大医院捷运站内有一组名为“手之组曲”的雕塑。这些或张开或相携的“手”不仅是供行人休息的座椅,也通过手与人之间的情感联想,呈现出生命的强韧与温暖,与医院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相呼应。

  而台北车站捷运站作为最大的中转站,已经很难说是交通枢纽还是娱乐文化场所了,因为通常你可以在里面待上一天。这里不仅有书店、购物广场,还有多条大型商业步行街,此外,这里也是街头艺人聚集的热门区域之一。

  台北捷运每天都有近百万人次的载客量,虽然没有什么具体的数字可以说明这些文化设施和活动为捷运增加了多少客运量,但是台北捷运显然志不在此,他们更多的是想给社会大众一个良好的观感,那就是捷运热心并努力地推动文化发展。

  台湾工银

  媲美文化艺术博物馆

  走进位于台北内湖区的台湾工业银行总部,感觉像进了一家艺术馆。大楼的圆弧形外观设计得别具匠心,内部细节也处处透出文化味。这与一般银行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

  大楼的一楼大堂并非办公区,而是艺术文化空间。大堂的左手边有一件大型的飞马木雕,往里走是交谊厅。右手边是音乐厅和画廊,这里定期举办一些音乐会和艺术展,一方面帮助青年艺术工作者实现自我,另一方面也推动社区居民文化素养提升,为他们免费提供开放观赏。

  在台湾,工业银行是一家年轻的银行,创立于1999年,系由资深金融家骆锦明结合民间力量共同成立,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小企业。事实上,这家银行在金融业务上并不直接面对个人,然而,由于常年致力于文化、教育公益活动,却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在创办后的第二年,台湾工业银行就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基金会以学习、创新和创意为宗旨,鼓励和推动青年提升文化素养、追求文艺梦想,近年来陆续举办艺文讲座、系列音乐会、艺术展览等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同时,还致力于协助偏远或弱势团体参与艺文欣赏,以提升社会文化内涵。

  “一家企业不仅要追求永续经营,更要以具体行动善尽企业责任,回馈社会。我们希望能发挥文化正面的影响力,唤起大众对弱势的关怀,让爱在台湾生根,让社会更加温馨、祥和。”台湾工业银行董事长骆锦明说。

  据了解,在台湾,像工业银行这样的企业并不少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大量涌现的艺术基金会,就是伴随着台湾本土企业兴起“企业社会责任”之风而出现的。台湾的基金会大多由企业发起创办。对企业而言,这都是社会责任的实践,更是企业文化的呈现、企业价值的彰显。

 

联系本文记者

吴亚明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责编:刘洁妍、邓志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