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校园:“傅钟”为谁而响?(台岛寻故人)--台湾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台湾频道

 傅斯年猝死讲台后,远在美国的胡适闻讯后说:“有人攻击我,傅斯年总是挺身而出:‘你们不配骂胡适之。’那意思是只有他才配骂。” 

台大校园:“傅钟”为谁而响?(台岛寻故人)

本报记者  任成琦文/图

2013年04月19日04: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台大校园里的傅钟

  “一天只有21个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这便是“傅钟”只敲二十一响的由来。这洪钟如今依旧高悬在台大校园里,每逢上下课时间,悠扬的声音穿过静静的傅斯年墓园和长长的椰林大道,向外散发好远好远。

  和傅斯年的大气刚烈不同,傅园的气氛是深沉浓郁的。台北春日的一个午后,在台大附近淘书之余,我贸然闯了进来。7000平方米的这片天地里,榕树遮天,龙柏苍劲,柳杉挺立,鲜有人来,只有树上不知名的鸟儿,间或脆啼两声。绿树掩映中,斯年堂,一座仿希腊帕提农神庙的神殿式建筑耸立其间,亭前有无字方尖碑和喷泉水池,亭中是傅斯年墓。

  有人这样讲述傅斯年的故事:五四运动参与“火烧赵家楼”的革命青年,办《新潮》杂志和老师们的《新青年》相呼应。后来成了有名的历史学家,更活跃于经营“学术政治关系”,运用手腕促成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设立。这样的人来接掌“台北帝国大学”改制后的台湾大学,却突然间脑溢血就去了,最终埋骨于此。

  傅当年接手时,刚刚从日据时代走出来的台大是个“烂摊子”。他之所以能把台大办成“孤岛上的北大”,这不仅取决于他的才干,取决于他大刀阔斧的勇气与锐气,更主要是他的办学理念,纯粹为办大学而办大学,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大学的独立性和学术的尊严。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猝死于台大讲台,新闻广播说“傅斯年先生弃世”,却被学生听成了“傅斯年先生气死”。于是学生们聚众要求校方惩办凶手。直到台当局官员出面解释清楚,学生才退去。远在美国的胡适闻讯后说:“有人攻击我,傅斯年总是挺身而出:‘你们不配骂胡适之。’那意思是只有他才配骂。他也承认这一点。”从此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像傅斯年那样“有资格”骂他了,这一点令胡适落寞而痛惜无比。

  天资聪颖、学术根底深厚的傅斯年,来台后依旧笔耕不辍,但和书斋里的书生比,毕竟教育行政事务缠身,无法完全投入到历史的故纸堆中。有同时代的学者替他惋惜:“他寄身政治,因此没有取得应该取得的更大的学术成就。”而岛内作家李敖则从另一个方面去看,傅斯年虽然有政治理想,但他多次拒绝蒋介石的延揽不去做官,“还鼓励他的老师胡适要采取跟国民党并不很合作的态度。”李敖觉得这一点“很了不起”,因为像他这种“真正的夹缝里面的自由主义者”,“很苦”。

  傅斯年选择入台后,在大陆一度被当作“反动史学研究”权威而遭到狠批,进而漫长的时间里几乎被人所遗忘。近年来“回到傅斯年”却渐渐成为大陆学界的一种声音,一些介绍、研究他的文字和图书开始热销。与一些如过眼烟云的学术人物和研究派别相比,傅斯年作为脚踏实地的“史料学派”代表,经过岁月的磨洗,却越来越显示出本有的光芒和存在的价值。毕竟时代在前行,连过去手敲的“傅钟”,现在都改成电动的了。

  正是,斯园斯墓忆斯人,谁解当年傅孟真?

联系本文记者

任成琦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责编:苏楠、刘洁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