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时评:24分差在哪里?--台湾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台湾频道

  

海西时评:24分差在哪里?

王  昭

2013年04月19日07: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不少沙县小吃菜单只是一张目录,没有主推菜品图片,缺乏品牌推广意识。

  前几天,一位热心网友制作的“中国顶级小吃之都”排名出炉,在网上引起不小争议。福建小吃品类众多,却只有厦门以75分上榜,在15座小吃之都中位列第12位;沙县和福州的拌面、扁肉、鱼丸、肉燕很出名,却根本无缘榜单。八闽网友很是不服,有人吐槽排名数据取自台湾网站,不科学。福建当地媒体也特别采访美食家,为福建小吃正名鸣冤。

  排名是否科学暂且放在一边,福建特色小吃再次被排除在关注视线之外,引人深思。沙县小吃为代表的福建特色饮食早就蜚声海内,但总也难登大雅之堂。没有品牌、餐饮环境差、品质低端,这些评价一直与“沙县小吃”如影随形。多年前,“沙县小吃”的拥趸就关注这些美味的困境,为此提出的各种建言和反思不时见诸报端。多年过去,这些小吃们困境依旧。虽然也出现一些连锁品牌,但提到沙县小吃,就令人想起市井内一间间局促的门面,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讲到福州小吃、泉州小吃,更不知道为何物。

  本次评选,台北以99分登“小吃之都”榜首,虽然排名数据来自岛内,有瓜田李下之嫌,可台湾小吃在自主特色种类、知名度、创新精神、外地人适应度、外埠扩张和市场化等方面,的确难遇对手。

  台湾和福建一海之隔,不少台湾小吃就是福建小吃。可台湾小吃就是人气鼎盛,去台湾夜市品尝小吃也成了赴台游的常规项目。福建幅员辽阔,可“沙县小吃”们就是做不过台湾小吃,何解?

  台湾气候适宜,食材新鲜易取,此其一;岛内地域狭小,商家竞争激烈,不以新鲜美味吸引回头客便无立锥之地,此其二;1949年国民党迁台,各省人士带去家乡美食做法,几十年相互杂糅沉淀,留下的美味绝对经得起市场检验;还有一点,就是大陆最欠乏的,行会、社团在其中作用不小。

  在台湾,各行各业都有协会。农民参加农协、“运将”(出租车司机)参加计程车工会,就是美发师也有自己的组织。即便自由市场、小吃夜市,大家也并非一盘散沙,而是由统一的民间组织进行规范。在台南因为市场零散,一些夜市是流动的,一三五在这里做生意,二四六就搬到了另一处。这时,社团、协会出面,一起租车搬家,既分摊了车费成本又能兼顾各处市场,不必局限一地坐守生意上门。

  协会、社团对内协调,对外就代表集体主张利益。去年,台北市林夜市曝出质量和价格问题,跳到台前进行危机公关的,正是夜市商户的协会。

  夜市小吃何以做出品牌,市场怎么能做这么大?发展行业组织抱团取暖功不可没。反观福建小吃,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缺乏整体构划。这次“小吃之都”排队,厦门和台北差了24分,我想在这里也有原因。

分享到:
(责编:邓志慧、刘洁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