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南向”还是“撞南墙”?
——岛内舆论质疑民进党当局经济政策
在两岸关系停滞不前的背景下,台湾民进党新当局推出“新南向政策”。该政策打出的旗号是通过结构转型战略,要让台湾经济“脱胎换骨”,手法是提升“对外经济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据台湾媒体报道,新当局负责人蔡英文近日已正式核定“新南向政策办公室”的设置要点,千呼万唤之下,总算迈出了第一步。但政治挂帅的思路、先射箭再画靶的操作手法似曾相识,可上溯到李登辉、陈水扁时代。殷鉴不远,这次台当局的新政策依旧不为岛内舆论看好。
翻 版
不用说,“单一市场”点的是中国大陆的名,认为两岸经济连结过于紧密,要开辟“第二战场”。为呼应“新南向政策”正式成军,岛内这些天几则消息曝光度颇高,都是关于放宽甚至松绑东南亚国家的人员签证拼观光。且不说效果几何,问题是,仅仅拼拉人头赴台观光就算“南进”了?
台湾《旺报》援引两岸问题专家、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长张冠华观点认为,新当局的这一施政路线,与李登辉反对以大陆为腹地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而提出“戒急用忍”,以及陈水扁强调对大陆经济自主性的“绿色硅岛”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处。
“戒急用忍”是与“南向政策”一体两面的战略,一方面是抗拒两岸交流,另一方面鼓励台商南下勇闯新天地为当局背书。陈水扁上台后重启“南向政策”。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违反经济投资规律蛮干,实质效果惨不忍睹。因为跟当地语言文化不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又出现诸多经济政治乱象,许多台商投资失利,血本无归。
在岛内不少业界人士看来,新当局的“新南向政策”虽然老黄瓜刷嫩漆多出一个“新”字,但本质上仍然是过去李、扁所宣示的“南向政策”的翻版,是“先射箭再补画靶心”——基于民进党的政治立场而确立的经济策略。这种情势,连绿营支持者看在眼里,也充满担忧。有人投书绿色媒体提醒当局说,南向政策不是一项新政策,所以,要避免成为一项“新瓶装旧酒”的政策。
张冠华认为,虽然此政策理念思路和李、扁相同,但不同之处在于,民进党无法根本改变2008年以来两岸经济合作的成果,也难以承受两岸经贸关系大幅后退带来的经济冲击。所以,新南向喊得再震天响,也需要三思而后行。
利 空
有民众在台媒撰文说,新南向要成功,第一要看岛内民意认知和支持度。测试一下,请在一分钟内,说出三样和东南亚有关的事物。不少人除了印尼外劳和曾吃过的泰国料理,翻眼半天也想不出来其他的。民众缺乏对东南亚的认知,恐怕是该政策实施起来的一大利空。
普通民众如此,当局和业界要南下面临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多家岛内媒体都盘点细数“新南向”难点,比如:东盟各国内部社会发展贫富悬殊,种族、语言、文化极为多元,战略目标不一,难用一套思路或策略交流;缺乏印度研究力量,鲜有印度语言人才,对印度法律体系的多元复杂也缺乏足够认知,台湾即便想走进印度,恐怕也会面临重重文化与制度差异,远远不如大陆那么容易适应。无论哪里,南向的落脚点,有的地方资源固然丰富,但民风剽悍、天灾很多,而另一些地方基础设施很糟、交通不便,皆非理想投资地点,协定签再快也无用。台湾若以为组个“国家队”就可以稳操胜券,是过度天真的想法。
具体来说,台湾“中钢”印度冷轧厂一期于去年元月投产,厂商原期待尽快启动二期256亿元(新台币,下同)扩产,但印度将进口关税从5%上调至10%,“中钢”无奈下决定暂缓。台媒援引台湾“经济部”的说法,该部门“国贸局”对印度当局表达意见,却一直收不到正面回复,反映台厂在印度布局困境。
再说越南,台塑越南河静钢厂正遭遇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台塑被越南要求补税7000万美元、首座高炉点火仪式被迫延后投产;另一方面,今年越南爆发“死鱼事件”纷争,越南渔民近日更到台塑股东会的现场抗议。媒体评论说,台塑是越南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却一再遭受各种压力,遑论其他规模更小的台商。更何况,没有“外交”和资金奥援,台商往往成为“孤狼”。两年前越南暴动,台商就受到波及,如台塑有4人死亡、16人重伤,损失亿元。如果当局新南向办公室能够介入,协助台塑处理复杂的环境保护问题,解决投产的困境,业界才可看到推动新南向的决心和能耐。
弃 陆
尽管一直要摆脱“单一市场”,“行政院长”林全日前在“立法院”答询时刻意强调,“新南向政策”不是要取代任何政策,也不是要摆脱大陆在经济上的影响力,并非是新版“戒急用忍”云云。多少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因为大陆的经济实力带来的压力实实在在摆在那里。
说到“新南向政策”,很难不拿出大陆的“一带一路”倡议比较一番。比起台湾以散弹打鸟方式在东南亚发展,中国大陆则是透过“一带一路”倡议,投入巨资,系统创造中国与东盟间更紧密的经贸链接。未来,当“新南向”碰到“一带一路”,又没有“九二共识”的缓冲,不但经济上将形成竞争格局,“一中原则”更可能成为影响双边合作的因素。有业界人士提醒当局说,东南亚布局应做好风险评估,因为哪头大哪头小一目了然,东南亚不可能弃陆选台。
2015年10月,国民党“立委”丁守中在“立法院”质询时,暗指蔡英文所提的“新南向政策”是昧于整个国际情势,流沙筑塔只是空话。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会见台湾工商团体秘书长联谊会访问团时则认为,“新南向政策”不太可能成功,主要是“违反经济学的规律”。
事实胜于雄辩。台湾出口到大陆金额庞大,目前台湾1515家上市(柜)公司中赴大陆投资者占77.23%,这些都是东盟和南亚无法替代的。让台商放弃已经营许久的大陆市场,从西进改为南进,却不管事实有多难进,无异于断人财源和后路。林全的话,或许也是出于对台商的安抚心理。
一项政策诚意几何,给力不给力,作为主力军的台商最为敏感,也最有发言权。台湾《联合报》日前发文认为,外界聚焦新当局“新南向政策”的虚实,而新南向办公室却至今未开过会;大陆海协会专为台商举办的第二轮“一带一路”考察团就要启程,更将邀请台湾工商界参加。两相对照,一冷一热,高下立判。台商以其灵活度以及在商言商的态度出发,任何局限做法都会被突破,政策务实是现在唯一选项,不能徒托空言。
张冠华也在《旺报》上强调,两岸经济互补互利双赢,并非被财团垄断或“红色供应链”等妖魔化论述,他认为透过多层次产业合作方式,构建两岸产业供应链、价值链,避免两岸重复建设与投资,才是两岸共同努力的方向。这些话,对那些一意向南看的主事者听来,是否算是逆耳忠言?综合岛内舆论判断,新南向跟过去旧南向一样,很可能会撞南墙,甚至撞得头破血流。区别在于,有人撞了南墙会回头,有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