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配合“新向南” 东南亚语成必修
台当局把小学生当“小白鼠”
图为台湾高校课堂上,柬埔寨语老师带同学学习发音。 |
“新南向”从娃娃抓起!从2018学年起,台湾小学一年级学生将面对一门崭新的“必修课”:东南亚7种语言。台当局教育部门表示,这是为了让小孩成为“台湾新南向政策小尖兵”。
“必修”操之何急
台当局教育部门负责人潘文忠近日出席活动时表示,2018学年将把东南亚国家语言列为台湾小学必选一环,不论新住民(指外来移民)子女或是本地学生,都能接触到多元语言学习机会,对台湾与东盟国家接轨,会有更多利益。
台“国教署原住民族及少数族群”教育科科长张世沛解释,新住民语包括越南、缅甸、印尼、泰国、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7种语言。小学阶段,学生将从本土语言(闽南语等)和新住民语文任选一种成为必修,暂定每周一堂40分钟。至于初高中阶段则将新住民语文列选修,依学生需求弹性开课。
台教育部门美其名曰,这是给学生多元语言选择,让新住民有学习母语的权利。然而东南亚语言是小语种,依常理,应在大学阶段列为选修方向才合理。现在竟列为小学生“必修课”,简直是拿小孩子当“小白鼠”。其政治凌驾教育的本质,与此前恢复媚日“台独”课纲行径如出一辙。
累的是下一代
学习中英文已经很辛苦,现在还要增加东南亚7国语言,台湾年轻人对此怎么看?一项调查显示,67.3%学生认为最需要加强英语能力,其次是日、韩语13.6%,认为需要学习东南亚语的仅2.4%。
即便在绿营支持者众多的台湾南部,多数学生家长也对这一新政策表示不满。高雄家长湛秀英表示,东南亚语言纳入课纲,师资首先是问题,台湾虽然有东南亚移民,但并非不经培训就可上岗教学,如果没有好师资,只会误人子弟。而此前台教育部门也透露,已培训出炉的教学人员,目前仅能满足越南和印尼语师资需求。
台南家长张纬中表示,东南亚语言可改用选修才艺方式,必修实在没必要,只是增加孩子负担。檀姓女家长认为,就算是东南亚外籍家庭孩子,长大若没有回乡发展,学了也没用。
台南市东区大光国小有130位外籍家庭学生,以往开过越南、印尼语课程,学生反映冷淡,仅20人参加。该校老师表示,小学生除国语,若还要挑一项语言,上小二要再学英语,一个孩子脑袋要塞进3种语言,感觉像在念大学。家长们说,政治凌驾教育政策,“累的是下一代”。
“新南向”撞南墙
台当局的经济“新南向”政策,总思路是以东南亚市场取代大陆市场,被岛内学者和业界讥为缘木求鱼。经济“新南向”虽只是画饼,但作为配合措施的教育“新南向”,却是动作不断。
12月9日,高雄中山工商大寮国际学园揭牌启用。潘文忠出席时表示,该学园也是呼应“新南向”政策,将是全台第一个培育新住民人才重要基地。
台教育部门还启动了“新南向招生协作模式”,台“教育部次长”陈良基日前率团赴印度尼西亚举行“台湾教育展”。印尼高校回访时,一些台湾私立大学配合当局政策,承诺提供名额让印尼学生免学费就读。
此外,台“教育部青年署”推动赴“新南向国家深度研习计划”,台湾青年申请至“新南向”国家的国际组织或非营利组织进行2个月深度研习,最高可获新台币15万元补助。
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王建民认为,蔡英文当局“新南向政策”的论述与具体措施,不仅有经济、政治、对外关系、区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还有重要的人文考虑,即意在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地区文化教育合作,以淡化、削弱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体现出某种“远中”或“去中”的“文化台独”考虑。
无论经济还是教育“新南向”,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必然难有成效。对台当局来说,“新南向”与其说是战略,不如说是遁词。台湾《联合报》评论,每当外界质疑新当局中断两岸交流,“新南向”就成为民进党最佳挡箭牌,未来4年,“新南向人生”将是一部永不下档的乡土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