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極(北京):這幾天,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一篇關於台灣的文章《大風起兮》(When the wind blows),想必讓不少台灣民眾心有戚戚。文章說,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服貿”及核四兩大政策上,先后對街頭運動讓步。影響所及,不僅是馬英九已成跛鴨,台灣的前途也越來越可能由“街頭”決定。
吳亞明(台北):近一個月台灣街頭運動的確風起雲涌。先是大家都知道的部分學生以反服貿的名義佔領立法機構,最后獲得“先立法、再審查”的承諾才退場﹔緊接著,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4月22日以絕食方式訴求第四核能發電廠(簡稱核四)停工,在獲得“核四停工封存”的承諾后,4月30日宣布停止絕食。
孫立極:核四是台灣已經爭議30年的老話題,林義雄此次以性命為賭注來訴求,台灣民眾的反應如何?
吳亞明:反應兩極。廢核行動聯盟等民間團體組織民眾游行、“路過”,乃至上下班高峰時段堵塞台北交通要道,表達對林義雄的支持。反對者則冒著被罵“沒人性”的風險認為此舉不妥。如無黨籍“立委”陳雪生5月2日在“立法院”總質詢時說,“林義雄禁食,你們就投降,那我也可以去死啊,是不是就可以恢復核四?”
孫立極:實際上,這背后應該是台灣民眾對於核電的兩極態度。擁核者認為,台灣是個缺少能源的島嶼,自1971年動工興建第一核電廠,核電廠在台灣也安全運營了30多年,擁有成熟的管理經驗,核能目前也是台灣最清潔高效的能源。反核者則認為,台灣是世界地震圖上“最危險”的地帶,地震、海嘯等天災,是核安全的極大隱患,且台灣地狹人密,核廢料安放也是嚴峻問題。
吳亞明:核四的修建過程反對聲音一直不斷,一度停建、隨后續建。核四可謂存廢兩難:存,風險大﹔廢,損失大。台灣“經濟部長”張家祝4月27日表示,他估計核四若停建,台灣電力公司(簡稱台電)將會損失3300億元新台幣以上,等於立即宣告破產。不僅是台電損失慘重,如果核四停工,如果核一、核二、核三廠如期除役,台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表示,屆時,民生和工業電價勢必會上漲40%。張家祝直言,失去核能將造成電力缺口,不僅電費上漲,“是有錢也買不到電”。
孫立極:台灣4月底的一份民調顯示,對於使用核能發電,受訪民眾55.0%不贊成,29.6%贊成。而對於核四存廢,則26.3%贊成永遠停建、13.8%暫時停建交由公投決定、14.0%暫時停建安檢再決定——從中可以看出,很多民眾內心明白台灣當下的困境。實際上,環境安全與生存發展一直是難解的矛盾。不僅台灣,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面臨同樣的選擇困境。最重要的是全社會能否以專業精神,進行理性務實的討論和溝通,從而達成各方損失最小的共識。
吳亞明:但以台灣目前現狀看,年底“七合一”選舉已經硝煙彌漫,林義雄用絕食來訴求,使議題摻雜了生命、人性等激情要素,更難有客觀理性討論的空間。“名嘴”唐湘龍批得尖刻直白:“對公共事務的處理如果老擺出這種一哭、二鬧、三上吊,不聽我的,就死給你看……難道怕林義雄絕食而死,然后大家就跟著一起死嗎?”
孫立極:在林義雄絕食的幾天裡,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高調拜會國民黨黨政高層,從台北市長郝龍斌、新北市長朱立倫,乃至馬英九。可惜的是,被外界稱為“馬蘇會”的這次會面,沒看到溝通,隻看到雙方唇槍舌劍的激辯。當然,可以猜測蘇貞昌本來也沒指望能有什麼結果。對於這位剛剛宣布退出黨主席選舉的政治人物來說,可能最重要的是曝光率,是讓大家看到他憂心忡忡、奔進奔出的畫面。
吳亞明:島內反核聲浪愈來愈高漲,馬英九也頂不住了。4月27日,他緊急召集執政縣市首長及地方黨部主委開會研商,最終達成核四“停工封存”的共識。據當地媒體報道,會上,台中市長胡志強、桃園縣長吳志揚等面臨年底縣市長選舉的候選人,坦言相告,若“核四”爭議繼續延燒,勢必沖擊年底“七合一”選情,“能源政策再好有什麼用,國民黨不用選了!”
孫立極:核四停工、林義雄絕食結束、反核團體退出堵塞的路口,看起來台北又恢復了安靜。不過,正如《經濟學人》所說:“林義雄結束絕食,台灣的核能政策也變得支離破碎、千瘡百孔。” “接下來台灣的政治將往何處走?街頭抗議不僅是主要象征,且已成為決定性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4年05月08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