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的回鄉路--台灣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觀滄海)

林毅夫的回鄉路

孫立極

2013年03月21日05: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林毅夫能否回台灣祭祖、省親?幾乎成為每年兩會的一問。今年台灣相關部門的回復依然如故:允許林毅夫回台,但抵台后要依“軍法”懲處。 

  林毅夫何許人也?除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他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過去——1979年5月,在金門駐守的林毅夫泅渡過海,在廈門上岸。這一渡,沒有影響兩岸關系發展的腳步,隻改變了林毅夫個人的命運。他先在北京大學讀書,后赴美深造,憑著才智和努力,成為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是第一位擔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的發展中國家學者。當然,這一渡,也讓他再難返鄉,即使2002年父親去世,他也未能回台奔喪。

  實際上,台灣人對林毅夫抱持復雜的情感,可以想象,也可以理解。假如林毅夫窮困潦倒,沒有今天的突出成就﹔假如林毅夫發光之地不是中國大陸,而是美國或其它地方,以台灣這個溫情脈脈的社會,會同情他30多年不離不棄的鄉愁,也會執行早該過期的法律追訴期。遺憾的是,林毅夫太有名了。如今,他駐守過的金門,已成為大陸游客流連忘返的觀光勝地﹔海峽兩岸的退役將領也多次聚會交流,這場在30多年前的時空下發生的事件還未了結。

  這不由讓人想起1987年,文學家梁實秋在台灣逝世。他留在大陸的女兒梁文茜聞訊急赴香港,焦急等候數日,仍未得到台灣入境許可,最后抱憾而歸。在台灣相關部門當年看來,拒絕梁文茜入境,理所應當。但是今天看來,是多麼無情,除了讓這位老人留下終生遺憾,沒有任何意義。會不會有一天,人們想到林毅夫,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時過境遷后,才發現悲劇背后的理由,如此蒼白、全無意義。

  2008年,林毅夫獲邀加入世界銀行時,一家台灣媒體評論說,對此,“台灣既不能居功,也不能沾光”。而林毅夫在台灣的中學校長則引以為傲,認為是台灣之光。實際上,自他成名以來,林毅夫從未掩飾他的台灣背景,這個宜蘭子弟憑著自己的才智、勤奮、謙和及取得的成就,不但可以為台灣增光,也可以為台灣發展助力。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已經勢不可擋的今天,何不化解歷史恩怨,讓61歲的林毅夫在清明時節踏上歸途,一解鄉愁,也為兩岸再添佳話。

聯系本文記者

孫立極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責任編輯:蘇楠、劉潔妍)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