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流行“生前契約” 殯葬文化更講“禮”(圖)--台灣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台灣流行“生前契約” 殯葬文化更講“禮”(圖)

2013年04月05日16:35    來源:北京晚報    手機看新聞

台灣流行“生前契約”殯葬文化更講“禮”(圖)

  台灣流行“生前契約” 來源:北京晚報

  面對種種喪葬陋習和亂象,台灣民間率先展示了革新殯葬文化的勇氣和力量。人們深知,觀念改變是喪葬模式改變的關鍵,所以選擇從生死觀上來打開人們的心靈。由佛光山星雲法師所創辦的南華大學成立了“生死學研究所”,開啟了大眾對殯葬禮俗的關注。在殯葬改革研討會中,星雲法師公開表示他偏好火葬,並認為身體就像一杯水,死就等同杯子被打破。南華大學還在台灣北部與中部設立教育推廣中心,廣開殯葬禮儀班,訓練出一批儀表端正的禮儀師,他們服裝整潔,熟稔相關政策法規、各種宗教葬禮儀式、祭文寫作及告別儀式主持、禮堂布置等。

  而法鼓山聖嚴法師對身后事也百無禁忌,認為對遺體的最好處理方式就是不留一點痕跡,他說,骨灰跟精神生命毫無關系,只是肉身生命最后的一分碳,並不代表什麼。也因此,如果老是執著於遺骸、骨灰的落腳處,就像是想把每天梳頭掉落的頭發或身上脫落的皮屑收攏帶走一般,好累啊!事實上,往生者留存的身教行誼,才是我們要學習與緬懷的。聖嚴法師的身教與法鼓山自然葬園區的示范效用,也推動了台灣的殯葬改革。

  與此同時,台灣當局也修正法令,在2002年6月通過實施“殯葬管理條例”,積極推動舊公墓公園化,倡導樹葬、海葬等環保自然葬,並補助地方政府實際推行。很多大企業逐漸認識到殯葬業不僅是一種服務業,一種文化事業,更是一種人道事業,轉而加入殯葬業專業化和現代化的改革進程中,從風景優美的納骨塔到庄嚴的殯葬儀式,建立一條龍綜合服務,並以“生前契約”的方式與客戶定下葬儀程序及費用。在社會各方努力之下,“簡喪薄葬”逐漸成為社會的風尚,如今台灣土葬比例一路下降至今的九分之一以下,樹葬、水葬等自然葬蔚成風氣。人們的喪葬禮俗逐漸向“重禮不重俗”轉變,在“俗”的部分盡量美化、簡化、淨化。比如,一些逝者家屬放棄吹吹打打等傳統習俗,選擇增加親友卡片留言、個性化花山、家屬獻燈等既簡潔又有意義的環節。

  同為中國人的社會,深受儒家孝道和道教鬼神文化影響,台灣的殯葬文化曾經也有一大堆繁文縟節:迷信風水,講究時辰,操辦喪事時竭盡排場,唯恐有人不知,一場葬禮沒有十天半月壓根兒就不算完結。而殯葬業者也常常乘人之危,吃拿卡要。因為有厚利,導致各種勢力染指殯葬業,甚至有不良業者和黑道勢力把持醫院太平間。曾經有高雄的殯葬業者受家屬委托,到醫院太平間領遺體辦后事,結果和醫院所屬的殯葬業者起沖突,為了搶尸體打成一團,事后在警察局裡互控對方是殯葬流氓。

  2001年6月18日出刊的《時代周刊》雜志,鎖定台灣的殯葬亂象,破天荒的以“死不安枕”為題,足足用了兩頁的篇幅,針對台灣黑道介入殯葬業的情形,以及民眾舉辦葬禮的亂象,做了詳盡的分析和描述。到底有多大的利益,能驅使業者不惜血濺太平間?根據估算,在台灣,殯葬業每年至少有幾百億新台幣的收入。這麼龐大的利益,當然有人會鋌而走險。業者爆料說,有黑道勢力一度介入各醫院的太平間,每次醫院要開標,消息都被他們封鎖,等到開標的時候,都是有黑道背景的葬儀社中標。

  清明節,台灣與大陸一樣放假,隻不過假期是4天。無論是在哪個城市生活的台灣民眾都習慣此時返鄉掃墓祭祖。不過與過往不同的是,隨著殯葬觀念的變化,很多人掃墓不再到墓園,而是到環境清幽的樹葬公園,或者是到風景壯美的海邊,心香一瓣,追思先人。台灣的殯葬文化也一度有過黑暗期,土葬,靡費,迷信,曾經蔓延一時,但是隨著世事流轉,時代變遷,觀念革新,台灣的喪葬禮俗正逐漸向“重禮不重俗”轉變,火葬、樹葬、海葬成為風氣,以此彰顯“禮”的真正意義。

  星雲法師力推喪葬觀念改革

  殯葬業曾經走過黑暗期

  自然葬蔚成風氣

  在台灣各縣市,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台北市首先將樹葬、撒葬等環保自然葬列為重要的政策目標。2003年11月,位於文山區富德公墓內的“富德生命紀念公園”正式啟用,基地約700平方米。進行樹葬儀式前,家屬可選擇喜愛的植栽區作為下葬點,在管理人員引導下,家屬親自執鏟,掘出約直徑10至15厘米、深20厘米的洞穴,再放入可分解棉紙袋盛裝的骨灰,獻上鮮花后,重新覆上土石即完成。至於撒葬則沒有穴位,而是自由遍撒在指定的花圃區。

  開辦第一年,由於民眾對環保自然葬法尚感陌生,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確曾接過不少民眾的抗議電話。例如有人打電話質疑,既然稱做“公園”,就該是讓小孩子盡情跑跳的地方,怎麼可以撒入骨灰,觸人霉頭?面對此類誤解,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無不一一耐心加以解釋:樹葬、撒葬不但符合中國人“入土為安”的傳統,更能讓生命與自然合一。辟為公園則是為了跳脫傳統墓地給人的陰森哀傷氣息,讓家屬來此能體驗到寧靜溫馨、生生不息的希望感。在事實的教化下,認同並選擇自然葬法的民眾逐年增多。2007年,台北市又新辟了富德“詠愛園”。

  2003年,繼樹、撒葬后,台北市政府還率先試辦聯合海葬,幫助逝者實現回歸大海的心願。為了不讓后人覺得無所憑吊,海葬結束后,家屬可以得到一張小卡片,上面寫的是海葬時骨灰拋撒的經緯度,往后親屬有需要時也可以出海追思。

  如今,無論是台北市,還是屏東九如鄉下,自然葬漸漸成為一種社會風氣。

  女作家曹又方為自己舉辦的一場前所未有的“快樂生前告別式”,曾帶給台灣社會一個很大的沖擊,顛覆許多人的死生概念。如今,台灣社會流行生前為身后做准備,和專業的殯儀服務公司簽訂契約,安排身后事。台灣的電視上,經常播出有關喪葬的廣告,業者通過電視媒體營造優質殯葬事業的形象,提倡“生前契約”的觀念,企圖擺脫傳統低俗而欠庄重的喪葬方式,也提供民眾在生前能決定自己理想喪葬模式的選擇,表現出其專業經營的形象及品牌,更讓社會不再逃避面對死亡。業者通過網絡或者其他途徑,讓購買者選擇如靈堂布置,追思儀式,骨灰盒,甚至棺木等,並明碼標價。當購買契約的客戶過世后,家屬隻要給殯葬公司一個電話,一小時內就會有專人到達現場協助安排所有事務。

  殯葬業吸引年輕人加入

  台灣的民政管理部門近年來大力推行輪葬制度及公墓公園化。所謂輪葬制度,是指有些人過世后,開始還是土葬,7到10之后就撿骨,之后安放在納骨塔內,盡量減少墓地的使用,並且讓同一塊墓地可以不斷輪流使用。

  而公墓公園化,是指用造園手法,將舊有的公墓重新規劃整理后,栽植花草樹木來加以美化綠化,使之看起來就像是公園一般。園區雇用專人管理,維護墓園整潔,防止濫葬濫建。公園化之后的墓園花木扶疏,風景秀美,讓不少人假日扶老攜幼前去悠游休憩,還有不少新人也不忌諱前往拍攝婚紗照。宜蘭縣的員山福園是“公墓公園化”的典范,更是機關學校經常指名參訪的生命教室。在景觀規劃上,它順應原有地形,保留大量林地,營造山水交融的景致。未來,員山福園將進一步廣植花草,提升公園意象,並構思以家族認養形式,結合樹葬與水保局的造林工作,讓“山林保育”與“殯葬改革”能夠兩全其美。

  輪葬制度與公墓公園化

  目前,台灣的年死亡率在千分之六左右,也就是說每年去世人數約近13萬人。根據台灣“內政部”的統計,平均每位逝者的殯葬費用為30多萬元新台幣,其中喪禮費用約20萬元,靈骨塔位費用約10萬元。七七八八算下來,一年殯葬業的營業額就有500億元。看中龐大的商機,殯葬業成為很多企業投資所在。與此同時,大學宗教研究所與專業禮儀師訓練班,成為青年人深造與擇業的熱門選項。據了解,加入禮儀師行列不但需要至少12個月的培訓期,還必須通過體能、儀態、談吐等測驗,錄取率僅有10%左右。目前,台灣業者對殯葬禮儀師的任用資格多為大專以上學歷,約28至45歲者居多。殯葬禮儀師一般領取基本底薪約2.5萬元,資深禮儀師月薪在8萬元以上。

  台灣殯葬業者已進軍大陸

  早在1994年,台灣殯葬業者就開始進軍大陸殯葬行業,迄今為止,9家台灣殯葬公司投資總額已達540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公司在2011年進駐大陸。

  今年3月,台灣最大的殯葬服務提供商龍岩公司和浙江省溫州市政府簽署一份合作意向書,預計將向這座擁有900多萬人口的沿海城市投資人民幣30億元。龍岩公司表示,他們計劃修建一座墓地和骨灰安置所,建立一整套包括尸體防腐和火化在內的殯儀服務,成立一家“兩岸民間事務學院”,用來培養殯葬服務專業人士。(特約記者 谷雨

分享到:
(責編:張雨、申亞欣)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