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27日,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這是海峽兩岸政府授權的民間機構最高負責人的首次會晤,也是分隔四十多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的首次接觸商談,盡管這次會談隻局限於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和功能性的范圍,但在短短三天的歷史性會談中,雙方共達成了四項協議。在此之后的二十多年以來,兩岸關系以此次會談所達成的“兩岸同為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為基礎,已邁進至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上。特別是自2008年以來,沿著“汪辜會談”所開創的道路,由兩岸兩會協商簽署的協議達18項,並達成兩項共識,新的進展仍在有序進行之中。如今,兩岸交流合作之密切、兩岸人民往來之頻繁,均是前所未有的。這些都離不開“汪辜會談”所建立的基礎。可以設想,“汪辜會談”及其成果,對推動今后兩岸事務性商談、兩岸經貿合作和各項交流,未來也必將產生深遠、持續的影響。
首先,“汪辜會談”催生了“兩岸同為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兩岸四十多年之久的分隔,造成政府和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異,而要進行兩岸事務性協商談判,必須要有一個政治基礎,這就是兩岸都追求國家統一的目標,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是會談的前提與基礎。1992年12月3日,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香港進行事務性商談后,雙方對“一個中國”的原則達致了共識,即為“九二共識”。而“九二共識”的關鍵,是求同存異、擱置爭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它體現了兩岸同為中國人的和平、包容、平等的精神,即兩岸的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內部問題,解決內部問題最好的方式是和平商談﹔對兩岸“一中”的政治含義的解釋雖然有所不同的,但雙方都能正視目前分裂的現狀,不讓不同的認知妨礙了兩岸商談的大事,有了這種胸懷和氣度,任何復雜的歷史問題,我們都可以通過我們的智慧進行解決。
其次、“汪辜會談”開啟了兩岸以“民間”代“政府”的政治協商模式。“汪辜會談”是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以“民間”名義公開進行的最高層次的會談。這種會談方式,可能避免兩岸四十多年分隔所造成的政府及制度的差異。大陸方面以鄧小平所制定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為原則,誠懇地向台灣方面提出進行會談的倡議,而台灣方面也相應成立了“國家統一委員會”,制定了“國家統一綱領”,為會談能夠順利進行建構了有利的基礎。第一會談就達成“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系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証書使用查証協議”和“兩岸挂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等四項協議,為兩岸關系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94年2月,汪道涵向辜振甫發出了在北京舉行第二次“汪辜會談”的邀請,希望通過會談促進兩岸經貿、科技合作和其他領域的交流,並進行政策性對話,提高兩會商談的水平。1995年5月海協會負責人赴台,與海基會進行第二次“汪辜會談”的第一次預備性磋商。雖然由於李登輝的阻撓,使兩會商談不得不停止。但是以“汪辜會談”所開啟的兩岸以“民間”代“政府”的政治協商模式,卻得到不斷地發展。
第三、“汪辜會談”為民國黨再次執政及開啟兩岸新關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進黨執政八年,完全背離“汪辜會談”所建立的“一個中國”的理念,與島內民眾主張兩岸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背道而馳,在政策上推動改變台海現狀的“法理台獨”,使兩岸關系走到冰點。2005年4月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破冰之旅”,標志著在“汪辜會談”所建立的“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國共兩黨突破了“民間會談”的方式,實現了兩岸兩黨正式的對話,使兩岸關系獲得了質的歷史性的飛躍。而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也得到絕大多數台灣人民的支持,2008年,以馬英九為代表的國民黨再次重撐台灣政權。馬英九堅持以“九二共識”為基礎,使兩岸兩會在“汪辜會談”的基礎上,繼續進行制度化協商,使兩岸全面實現直接的“三通”,更簽訂了雙贏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使兩岸經貿關系日趨緊密,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兩岸關系呈現前所未有的和平氣氛。特別是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馬英九的再次當選,連台灣自己的媒體都評論認為,其連任也是“九二共識”的勝利,是台灣人民對未來兩岸關系表示樂觀的表達。
第四、“汪辜會談”開啟了海峽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制度化協商的先機及典范,為之后兩岸經濟、貿易、文化及人員往來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氣氛。雖然此后李登輝進行了猖狂的“去中國化”的“台獨”活動,但會談所建立的兩岸同為“一個中國”的原則,已經被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民廣泛地接受。兩岸間貿易快速增長,經濟合作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互補互利局面逐步加深。目前,兩岸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大陸市場正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大陸(包括香港)已取代美國,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與此同時,兩岸各項交流不斷深入,交流領域不斷拓寬,並逐漸向深層次、專化化發展,學術交流和科技產業交流逐漸增多,特別是高層往來不斷增多。特別是民進黨高層人士到大陸進行訪問,表明民進黨的的大陸政策也處於調整之中,這些都源自於“汪辜會談”所形成兩岸成為“一個中國”原則。
今天,“汪辜會談”已經過去了二十年,而這二十年的歷史經驗也充分証明,海峽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連、和平發展互利共贏是唯一正確的方向,合作交流、平等協商是兩岸關系發展的唯一正確路徑。“金甌久分終必合,兩岸貴和避干戈。”相信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會認識到,自古盛世處安定,振興中華應同責的道理,最終通過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實現國家的終極和平與統一。(李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