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偉民宣讀祭文 |
![]() |
全體嘉賓為英雄默哀,居中坐者為93歲的中國遠征軍老兵李玉昆。 |
![]() |
兩岸軍界和抗日將領后人等相聚緬甸仁安羌 |
二戰后至今,許多中國遠征軍人在緬甸的墓地和墓碑被鏟平,而英國在仰光建立的公墓氣勢恢弘。即使是戰敗的日本,也通過各種途徑在全緬甸日軍作戰過的地方修建大量的慰靈紀念碑。為國犧牲的中華民族英雄,70年來竟魂歸無處。此情此景,我們身為遠征軍的后人,心中能無感觸?
——建碑發起人 劉偉民
1月,緬甸仁安羌縣一片陽光刺眼的荒地,93歲的李玉昆站在高坡上,71年前那場大戰仿如眼前。此地不再有噴火的坦克、林立的鑽油塔和燃燒的房屋,但叢生雜樹和起伏溝壑一如當年。他瞇著眼手指遠方:“那邊應該有條河,我們從河那邊進攻高地上的日本兵。”
李玉昆的背后,一座7層金色佛塔形紀念碑高高聳立,上書“仁安羌大捷紀念碑”。1月13日是紀念碑的落成之日,李玉昆作為唯一存世的參戰中國士兵受邀參加儀式。1942年4月,就在腳下這片501高地,他與中國遠征軍38師113團的戰友一起浴血奮戰,以不足一團之兵力,擊潰數倍於己的日軍,救出英國士兵、記者及美國傳教士近7500人。
這場后來被稱作“奇跡”、“詩篇”的戰斗,令全世界對中國軍隊的戰斗力刮目相看,讓反法西斯同盟的士氣為之大振。
“隻要順著碑塔的方向,先烈的忠魂就可以回到祖國,回到家鄉。”
——113團團長劉放吾之子劉偉民
“魂兮歸來!”紀念碑建造發起人、113團團長劉放吾之子劉偉民,在儀式上庄嚴宣讀祭文:“碑塔聳立,賦英雄尊嚴,昭前輩榮光,碑上英名無法周詳,忠魂偉績,必隨此役,光耀千秋……”
“在仁安羌立碑,是先父的遺願”,劉偉民說。每次說起父親,說起113團,這位年過六旬的美籍華裔企業家總是不能自抑地眼紅哽咽。“先父在世時常說,當年帶出去的子弟兵,許多卻永遠無法把他們帶回來,是生平憾事。”仁安羌一戰,113團202名官兵長眠此地。
建碑的另一個原因,是劉偉民了解到,二戰之后至今,許多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墓地和墓碑被鏟平,“中國在二戰中用鮮血建成的功勛遺跡也被一一抹去,而英國在仰光建立的國家公墓,氣勢恢弘……即使是戰敗的日本,也通過各種途徑在全緬甸日軍作戰過的地方,修建大量的慰靈紀念碑。”“中華民族的英雄,為國家犧牲生命,埋骨他鄉,70年來,竟落得魂歸無處。我們身為遠征軍的后人,面對此情此景,心中能無感觸?”
一年多來,劉偉民聯絡海內外、海峽兩岸的有心人士,經多方努力終於建成此碑。紀念碑形制亦碑亦塔,“碑者,在為前輩先烈歌功頌德,塔者,在為前輩先烈招魂安靈。”劉偉民說,碑塔建在501高地上,也是當年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地方。碑塔坐南朝北,正是英靈歸鄉的方向。隻要順著碑塔的方向,先烈的忠魂就可以回到祖國,回到家鄉。
“我當時隻有22歲,但中國士兵的面龐看起來就像上等瓷器一樣精致,我感覺還要更加年輕。”
——仁安羌大捷獲救英國上尉、作家費茲派垂克
二戰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遠征軍的消息歸於沉寂。劉偉民回憶,劉放吾將軍在世之日,甚少提及當年之勇,戰后幾十年清寒養家,平淡度日。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一個名叫林彥章的騙子,在香港冒充劉放吾,騙取英國駐香港三軍總司令菲士廷信任,招搖撞騙,鬧得沸沸揚揚,才讓真正的戰斗英雄重回公眾視野。
歷史不會遺忘。1992年仁安羌大捷50周年前夕,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訪美時特地會晤劉放吾將軍,代表英國政府和人民再三感謝他50年前解救英軍的壯舉。而后,美國總統布什、英國國防部長、美國加州州長等紛紛致電劉放吾表達感激與敬意。
2012年9月,一位93歲高齡的英國老人專程從英國飛到華盛頓,向劉放吾的后人當面致謝。他是費茲派垂克上尉,當年仁安羌之役獲救英軍中唯一在世的人。上尉留下了兩頁珍貴的文件,描述他親眼目睹的戰斗場景。其中講到,他在一個石頭建筑內為中國戰士包扎傷口,“很多人的胳膊、腿和身體都是槍眼”,“盡管我當時隻有22歲,但中國士兵的面龐看起來就像上等瓷器一樣精致,我感覺還要更加年輕”。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說起這些心酸細節,劉偉民再次淚濕眼眶:“想想看,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前輩,他們也是爺娘的兒孫,他們是真正的英雄,我們這些后輩無論如何宣傳,如何紀念,如何歌頌都不為過!”
“我們秉著一顆虔敬的心,呼喚113團作戰犧牲官兵的忠烈魂歸來兮,更呼喚兩岸親如手足的同胞,應如泥似水般的凝固交融。”
——台灣退役中將陳興國
受邀參加儀式的,有許多來自海峽兩岸與海外的抗日名將之后,以及國共兩黨軍政人士。
周恩來侄女周秉德發言時說,70年前的中國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今天我們在此揭碑,就是向世人宣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包括中國遠征軍在內的一切愛國抗日將士,為捍衛祖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而不顧艱難險阻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輝煌戰績。
台灣退役中將陳興國說,一把泥土緬英烈,我們秉著一顆虔敬的心,呼喚113團作戰犧牲官兵的忠烈魂歸來兮,更呼喚兩岸親如手足的同胞,應如泥似水般的凝固交融,大家團結一心,共同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奮戰不懈!
陳毅元帥之子陳曉魯說,抗日戰爭是民族復興的序曲,是國共一致對外,民族團結換來的偉大歷史奇跡。今天我們站在民族復興的門口,更要發揚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
中國國民黨蔣孝嚴副主席辦公室主任詹清池建議,國共應該共同紀念為中華民族存亡而犧牲的忠烈英靈。他說,8年對日抗戰,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000萬人,犧牲的軍人超過280萬人。無數為抗戰犧牲的忠魂需要國家給予最高的榮譽,尤其是兩岸領導人的褒揚。
“面對這一塊曾被113團官兵鮮血染紅過的土地,禁不住要向長眠於異國他鄉70年的先烈們說一句:對不起,我們來晚了。”專程從香港趕到緬甸的胡葆琳(胡靖安將軍之女)說。“但是,我們沒有忘記你們,人民不會忘記你們。我們將以你們為榜樣,捍衛祖先留下的每一寸土地和海疆,為中華民族的尊嚴、復興和統一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