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岸交流愈來愈緊密,民進黨在新生的兩岸議題上,不斷暴露出無法提供兩岸平台、無法提出替代方案的政策窘境,始終隻有指責“賣台”、隻有負面杯葛,遲遲無法展現出取而代之的“執政”能量。
第二個支柱,是代表弱勢團體和社會運動的民意,包括工運、農運、環保、反核、人權、婦運等等,強調資源重分配和多元正義,對抗經濟成長挂帥的國民黨。
問題是,隨著民進黨的“執政”個案愈來愈多,選民也逐漸發現:國、民兩黨的社會福利分歧並不大,民進黨其實也稱不上“左翼政黨”,甚至在陳水扁“執政”期間,部分政策向財團靠攏的程度,恐怕也不低於國民黨。國、民兩黨的經濟成長導向逐漸趨同,最后終於導致社運團體和民進黨的分道揚鑣。
第三個支柱,是民進黨所標舉的“清廉、勤政、愛鄉土”價值,在陳水扁爆發貪腐丑聞之前,“綠色‘執政’、質量保証”也曾是民進黨的最強有力訴求,尤其是1997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還因此攻下空前的12席,綠色“執政”人口也首次超過台灣總人口七成。
但在陳水扁貪腐入獄之后,民進黨又不敢對陳水扁“執政”8年做出正式的歷史評價,又對許多有關陳水扁入獄的政治道德問題,始終模糊閃躲、語焉不詳,例如陳水扁是否應該認錯道歉?在陳水扁認錯道歉之前,民進黨是否應該爭取其“特赦”?如果民進黨要爭取陳水扁保外就醫,是否也該為其它6萬受刑人同樣爭取保外就醫人權?……
隻要有關陳水扁入獄的政治道德問題無法得到解答,民進黨想要標舉“清廉‘執政’”作為主要的競選訴求,效果就會大打折口,充其量隻能在地方縣市長得到好評,已經很難作為邁向高層“執政”的有力號召。
國民黨主動吸納,民進黨束手無策
換句話說,民進黨失去反核運動的領導能量,其實只是失去整體歷史能量的一個反映。反觀國民黨卻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吸納民進黨的改革主張,展開政策路線轉型,民進黨不但顯得招架無力,而且也從未針對自己的相對弱點(例如經濟和兩岸議題),反過來積極吸納國民黨的優勢主張。
日積月累下來,國民黨不斷拿香對拜,成功推動了政黨本土化、推動黨內民調初選、跟進老農年金、以清廉馬對照貪腐扁、訴諸核四“公投”,但在政策路線轉型的同時,國民黨卻繼續壟斷經濟政策和兩岸議題的主導權。
隻剩消極杯葛,坐等對手犯錯
支撐民進黨崛起的三大支柱陸續瓦解,隨著國民黨的與時俱進,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緊密,隨著社運團體的漸行漸遠,民進黨崛起的階段性任務,彷佛已經走入歷史尾聲。失去爭取社福、力挺弱勢、扶植社運的領先優勢,失去清廉反貪、勤政愛民的領先優勢,民進黨面對快速變動的未來,突然發現自己已經遙遙落后,落后在國民黨的積極求變之后,落后在迅猛發展的兩岸交流之后,落后在民眾早已把貪腐等同於陳水扁家之后。
失去了崛起的歷史能量,民進黨同時也弱化了提出政策的正面能量,往往隻剩下負面抵制的政治杯葛,隻剩下期待對手犯錯的自以為是。(中國台灣網 焦源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