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解密:讓宋美齡對他由恨生敬的人【4】--台灣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檔案解密:讓宋美齡對他由恨生敬的人【4】

2013年03月28日14:19    來源:人民網-環球人物    手機看新聞

    不講人情,不講關系

林上元告訴記者,外公還有一個特別之處,他的兒女沒有一人到國外留學。“按理說憑借外公的能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他沒有。外公的長子黃埔軍校畢業,后來在抗戰中病逝﹔另一兒子復旦大學畢業,外公也沒有讓他從政﹔我的二姨媽是共產黨員,學醫﹔三姨媽武漢大學畢業。家人都知道,外公不講人情,不講關系。記得外公退休后,家裡客廳挂著一幅字,內容是:我現在退休了,你們找我說話不可能。”

林上元的父親林薰南有過兩段婚姻,“其實父親與母親最后感情不和,也和外公的廉潔有關。”林薰南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三期。1923 年3 月1 日,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正式成立。7 月19 日,孫中山任命李濟深為西江善后督辦,是西江地區的軍、政最高長官。當時孫中山還沒有培養軍事干部的軍校,李濟深知道辦軍校的重要性,在肇慶創辦西江陸海軍講武堂。他上任后,深感人手不足。尤其當時各地軍閥割據,養成極壞風氣,請客吃花酒、大賭大喝、吸毒玩女人……李濟深想到了自己的老相識、好友張難先。他聘請張難先任西江善后督辦公署參議,兼西江陸海軍講武堂教官。后來還是缺人手,張難先想到了品學兼優、同樣畢業於軍校的女婿林薰南。

林薰南於是就任西江陸海軍講武堂教育長。后來國共合作開始,1924 年1 月,黃埔軍校成立,他又到黃埔軍校任上校教官,1927 年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廳辦公廳主任,后任湖北省會公安局長。1928 年底赴日本學習軍事。畢業回國后,任南京陸軍大學少將兵學高級教官,1935年4 月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1936 年任陸軍大學特別班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參謀本部高級參議,最高國防會議辦公處作戰組中將組長。

    1941 年,林薰南調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廣東省防空副司令。1945 年7 月11 日正式任陸軍中將。1945 年任中國駐日軍事代表團中將顧問。“父親后來定居日本,起初他也想能沾外公的光,外公那時候又是財政廳長,又是省主席,都是‘肥差’,他想讓外公隨便提拔個官位掙些外快,但這是外公最反感的。可能因為這些事情,父母開始經常吵架。父親后來又在日本成了家。父親沒有入日本籍,直到去世。”

讓林上元感到惋惜的是,父親晚年和他幾乎沒有見面。“父親一直都希望我過去,1949 年新中國剛成立,他托一個香港朋友找到我,讓我去日本。我當時已經進中國政法大學了,思想轉變很大,不想過去,后來把信交到了政治部。”林上元也聽說父親在日本比較富有。“父親到日本以后待遇很高,他是日本中國代表團中將顧問,拿很高的美金薪酬。那時候日本經濟大蕭條,父親在東京銀座最好的地段和華僑合開了飯店,還在熱海等地購置了很多房產,經濟條件非常好。父親其實很愛國,多次想回來,但后來反右整風開始,他就不敢回來了。”

林上元最后一次見到父親是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們在廣州匆匆見了一面。當時我已經不想跟著國民黨干了,覺得沒有前途和希望,我一個人突破封鎖線回到了解放區。”

    延續黃埔精神

林上元受家庭影響,最終也選擇進入黃埔軍校學習。他畢業於黃埔,晚年任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對黃埔有種特殊的情感。談起黃埔的特點,他講了很多外界不知的黃埔軼事。

“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蘇聯幫助成立的,所以它的訓練有幾個特點,愛國、革命的意志非常強,勇於犧牲,絕對服從。”林上元還記得,學校挂著這樣的條幅:“不怕犧牲,不怕吃苦”﹔“升官發財請走別路”。他說:“當時要建立革命武裝,所以對學生的組織性和紀律性要求極其嚴格,剛進黃埔時,首先要培養‘法西斯般的絕對服從’精神。黃埔學生很多都是政界、經濟界要人的子女,身上有很多理想主義和骨子裡的傲慢,入伍后,要磨練我們的性情,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在黃埔學習時我一度想休學,但當時考軍校家人極力反對,是我堅持要考的,就這麼回去了,不甘心。”林上元還記得,杜月笙的兒子當時也和自己同期,還有上海商會會長、上海交通銀行行長的兒子,都在黃埔。他們可以稱得上是當年的“富二代”,家裡很有錢,是從上海到香港包專機飛到學校的。“杜月笙的兒子長得非常胖,我們的軍服他都穿不上,每次訓練,就看操場上我們穿著軍服在前面走,隻有他一人穿著西服跟在后面,大家都知道他是誰了。軍校對單杠訓練體能要求很嚴,他那麼胖,每天吊著,受了很多苦。”

在黃埔,可能家境越好,班長會對這種人越嚴格,實施各種“無理由的懲罰”,去除他們的傲慢勁兒。但杜月笙的兒子卻逃過了這一關,“他父親的青紅幫流氓集團很厲害,當時我們根本看不上電影,但隻要他往劇院門口一站,我們整個大隊都能進去看電影。他最后被磨練得不錯,還留校當了班長。可能在現在看來這種訓練模式有些殘酷,但它卻培養了軍人的忍耐力。”林上元回憶,可能正是由於經歷了這種訓練,后來“文化大革命”下放干校勞動的時候,黃埔出來的學生幾乎都沒問題。“我們的身體素質、勞動能力肯定沒問題,受的那點冤枉氣對我們來說也不算什麼,能挺過來。”

黃埔軍校從第一期開始,培養了一批批非常優秀的軍事人才,“大家都很有志向,都想報效國家,不想當亡國奴。我父親那一批出來的學員,都升得很快,素質不一般,在國民黨時期就非常受重用。”

1984 年6 月16 日,黃埔軍校同學會在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下,經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宗旨是:發揚黃埔精神,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興中華。2009 年,林上元當選為會長。他說,黃埔軍校有個校訓,“親愛精誠”:對革命隊伍要團結“親愛”,對祖國要“精誠”。“所以我們黃埔同學的感情非同一般,是生死與共的情感,同學之間感情比較密切。黃埔軍校同學會希望能夠牽線海峽兩岸的黃埔同學。現在我們每年都會組織各種紀念活動,島內退役將領,不少是黃埔軍校后期的同學,大家都很珍惜昔日的同窗情誼。在大陸,我們最年輕的黃埔軍校同學如今也都80 歲了,到了這個年齡,很多人都走了。黃埔軍校在台灣還在繼續辦,已經80 多期了。我們希望這種聯系不要斷,它既是珍貴的歷史,也保留了一種可貴的精神。”

    (摘自《環球人物》2013年第二期 劉暢)

分享到:
(責任編輯:尹深(實習)、劉潔妍)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