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東皇城根南街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辦公樓旁,有一排年代悠久的老居民樓,這裡住著很多當年在民革中央工作的老職工,林上元老人便是其中之一。年逾八旬的林老,現任全國政協委員、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民革中央顧問。他的外公是著名辛亥革命元老張難先,與嚴立三、石瑛並稱為“湖北三怪”,曾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湖北財政廳長、浙江省主席等職﹔父親林薰南,國民黨中將,曾任黃埔軍校教官。林上元作為黃埔軍校第十八期學生,畢業后曾任國民黨中央軍隊排長、連長、參謀等職。1949 年投奔解放區,先后任民革中央聯絡部部長、民革中央常委兼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從外公、父親再到自己,林上元感嘆:“我們一家三代歷經清末、民國、新中國成立,是跟著時代一步步走過來的,能夠在各種政治風潮中,每次都找到正確的方向,實為不易。”
10年不問政治
林上元一生受外公張難先影響頗深,他說:“外公的廉潔奉公是我最為佩服的。”
張難先1874 年出生於湖北沔陽(今仙桃市)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是當地頗有聲望的儒商,很重視子女教育。少年時期,他聰慧伶俐,入私塾讀書。從小,他就具有一種與常人不同的秉性,曾偷出家中的藥物、食品救濟患病乞丐,也曾揮拳教訓欺辱貧寒學生的富家子弟。“外公從青少年時代就表現出對弱者的同情心和對權勢的挑戰精神。”林上元說。18 歲那年,張難先奉父命參加科舉考試,在考場上,他目睹了同場考生爭座位、大肆作弊的不良之風,於是拍案而起,留下一副對聯“欲乘長風破萬裡浪,懶與俗士論八股文”,攜白卷拂袖而去,拋棄了求取功名之路。后來,因父兄去世,家道中落,他飽受飢寒,但仍不改其志,苦讀聖賢書,以救國救民為己任。
1904 年,張難先離開家鄉奔赴省城武漢。他參與創建了湖北第一個反清民主革命團體“ 科學補習所”,后又參加新軍及“日知會”,組織起義事宜。張難先之所以被認為“怪”,主要因他“以守常見惡於世”。林上元舉例說:“外公本系辛亥元老,袁世凱竊國,他拍下一張僧裝照,以示‘消極’,后來又退還黎元洪送來的秘書聘書,歸田求學,10 年不問政治。家裡一貧如洗,他就‘以種菜為活’,自己上街賣菜。”1923年春,孫中山在廣州籌備北伐,友人李濟深邀張難先出山,第二年元月,50 歲的張難先加入改組后的國民黨,正式步入政壇。
在革命生涯中,他一直是一個敬業而博學的軍師,經歷了武昌起義、反袁、反對軍閥、反蔣等斗爭后,1925 年當上了廣西梧州榷運局(民國初官方所設掌管鹽專賣專運的機構)局長,從此正式開始了政治生涯,輾轉祖國各地,曾擔任過廣東省政府委員兼土地廳長。林上元告訴記者:“外公在民國屢任要職,結交權貴,卻無官僚習氣。他曾被稱為‘張青天’”。1928年,張難先出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廳長。當時桂系統治湖北,漢口征收局局長白崇墨系白崇禧胞弟,武穴征收局局長為李宗仁之嫡表,均倚仗權貴,不理局務,坐拿干薪,張難先將他們一一免職。“外公鐵骨錚錚,一身正氣,常說‘我兩袖清風而來,兩袖清風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