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字“求同化異”有秘訣(記者觀察)--台灣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土豆意指花生米  窩心代表很開心 

兩岸文字“求同化異”有秘訣(記者觀察)

本報記者  任成琦

2013年08月01日0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台灣大塊文化公司董事長郝明義依然記得1989年那次在北京,他要收一筆版稅,為便於及時帶走,和同行說好要“現金支付”。對方一口答應,“你要的錢我明天就派人送支票來”。一頭霧水的他事后很久才明白,大陸人說“支票”通常等同於“現金支票”,而在台灣卻一般是指“遠期支票”。

  如今20多年過去了,兩岸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類似的隔閡與誤會仍會存在,卻似乎不再那麼扎眼。畢竟,許多詞語彼此都知道對方的不同講法了,有些甚至互相通用,比如“給力”一詞,在台灣媒體上也屢見不鮮。

  語詞差異成交流談資  

  2008年大陸居民赴台旅游開放前夕,台灣旅游管理部門專門制作了大陸和台灣用語對照表,並請來專家給旅游業者授課,除教他們認簡體字外,大陸的“土豆”等同於台灣的“馬鈴薯”,而台灣的“土豆”意指大陸的“花生米”。

  兩岸一度隔絕,近30年期間“老死不相往來”。即使上世紀80年代逐步打破藩籬、恢復交往,但經歷了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階段,在語言文字的具體使用和外來詞語的翻譯上,仍出現了部分字詞在字形、發音、含義等方面的差異,實在不足為奇。

  自兩岸開放以來,語詞差異引發的誤會,一直是兩岸同胞交流時的有趣談資﹔兩岸語詞差異也成為部分專家學者的研究課題。“原來窩心在台灣是很貼心的意思啊,和我們大陸的意思正相反!”“原來台灣人說對某人‘很感冒’是對某人不太喜歡。”

  語言和文字,在歷史長河中時時演變,因為它們是直接反映和記錄人們生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生活在變,語言和文字自然也要變。兩岸語言文字的差異,就是分頭演變之果,是特定歷史環境使然。兩岸文字“求同化異”的秘訣之一,就是打破老死不相往來的堅冰,交流。

  查找異義詞有了好去處

  差異往往令兩岸民眾在交流時鬧笑話。據說,一名上海人委托其台灣同事從島內買台“筆記本”給他,同事“不負所托”,精挑細選了各式大小紙質筆記本帶回上海。上海人看了目瞪口呆,因為他所說的是台灣人稱之為“筆記型電腦”。而一名在大陸工作的台灣人初次聽到“獼猴桃”時,害怕了半天,心裡嘀咕著“怎麼大陸人流行吃猴子了”,后來才搞清楚原來是台灣說的“奇異果”。

  近年隨著兩岸同胞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可能會因彼此語言環境、生活習慣不同,而在溝通上產生誤解。於是,《兩岸常用詞典》和“中華語文知識庫”網站作為秘密武器,走進了大家的視野。兩岸合編詞典,對有異義的詞匯進行解釋和對照,無疑有助消除分歧和差異,方便兩岸民眾交流,以免產生上述那種不必要的誤會。

  兩岸有異義的詞匯不勝枚舉,有的“同實異名”,指同一樣事物,但叫法不同,大陸的“一次性筷子”,台灣則稱“免洗筷”﹔有的“同名異實”,指同一個詞語,意思卻不同,如“窩心”,大陸是指“郁悶”,台灣則指“開心”﹔還有的是一方特有詞匯,如台灣選舉期間常說“拜票”,意即候選人到處拜訪選民,爭取選票,還有台灣選舉時,民眾常喊的“凍蒜”,就是指候選人“當選”之意。這些在《兩岸常用詞典》和“中華語文知識庫”網站查找,大都可得到滿意的答案。

  檢視“趨同化異”的新指標  

  馬英九在2008年提出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的構想,希望借此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化解兩岸文字與語意的差異。而近期,兩岸中華語文工具書合作編纂工作第八輪會談在北京舉行。根據會議發布的內容來看,從今年開始,除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共建網站、開展科技名詞對照工作以外,雙方將共同發布反映兩岸詞語趨同變化等內容的兩岸語文報告,共同建設兩岸語料庫。這將是檢視兩岸文字同異的另一個指標。 

  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熱絡和網絡的飛速發展,兩岸語詞也呈相互影響和逐漸融合之勢。

  “衰”(倒霉)、“贊”(好極了)等源自閩南話的台灣口語,開始出現在許多大陸網民筆下,“作秀”、“封殺”、“福祉”、“願景”等台灣常用詞,也成為大陸媒體的常用詞,“願景”一詞被收入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而大陸民眾原創的“大腕”、“海龜”、“山寨”、“不差錢”等詞也在台灣流行開來。

  一位長期從事大陸新聞報道的台灣資深媒體人認為,過去都是港台流行文化“北上”影響內地,現在這種影響不再是單向的,大陸的流行文化也開始影響台灣,大陸綜合實力的增強可見一斑。

 

聯系本文記者

任成琦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責編:劉潔妍、鄭青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